​门德尔松无词歌(门德尔松无词歌op53no4曲式结构)

2024-01-22 03:34 来源:蝶族生活网 点击:

门德尔松无词歌(门德尔松无词歌op53no4曲式结构)

门德尔松无言歌op30no1曲式分析是什么?

如下:

再现单三部曲式。

引子1小节。

A部分是5+6小节。

B部分是4+2+4其中2是连接部分,最后4小节转到主调bE大调上。

A,部分是再现部4+4。

最后10小节是coda。

“无言歌”的钢琴曲体裁,对于标题音乐和钢琴艺术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启示价值。

介绍

雅克勃·路德维希·费里尔·门德尔松-巴托尔迪 (Jakob Ludwig Felir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德国作曲家,生于汉堡,12岁开始创作,17岁即完成《仲夏夜之梦序曲》,21岁起研究和整理巴赫的作品,为这位音乐之父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

陆续写了15年(而他总共才活到38岁!)的《无词歌》,分为八卷出版(作品第19,30,38,53,62,67,85,102号),每卷各是六首,加起来总共48首。

门德尔松最著名的一首无词歌

门德尔松一共写了48首无词歌,首首都是十分别致好听,大家所熟知的“春之歌”就是其中的一首,之所以称之为“无词歌”是因为在这里,钢琴不仅是作为一件独奏乐器,他其实是充当了“歌唱”和伴奏的两个脚色,这种音乐形式,大概是门德尔松首创吧,48首无词歌中,有一部分是有标题的,但听这些“歌”,不管是有标题也好,无标题也好,只要你能仔细的听,相信都将能把你带入无限的遐想之中,这就是真正的音乐的魅力所在。

春之歌

门德尔松最著名的无词歌

雅克勃·路德维希·费里尔·门德尔松-巴托尔迪 Jakob Ludwig Felir Mendelssohn-Bartholdy (1809-1847)

德国作曲家,生于汉堡,12岁开始创作,17岁即完成《仲夏夜之梦序曲》,21岁起研究和整理巴赫的作品,为这位音乐之父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27岁在莱比锡任指挥,1843年创办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38岁时即病故。

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作品风格温柔舒适、优美恬静、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反映出他生活上的安定富足。他的交响曲《苏格兰》、《意大利》,序曲《芬格尔山洞》、《平静的海与幸福的航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都是著名作品。

《仲夏夜之梦序曲》是音乐作品中最早描写神仙境界的。他还独创了“无词歌”的钢琴曲体裁,共八册四十八首,形象生动多姿,是早期标题音乐的代表。以他为中心的莱比锡乐派对十九世纪德国音乐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家生平作品:第三(苏格兰)交响曲、第四(意大利)交响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无词歌(Op.62“春之歌”)、威尼斯船歌(第二号)、乘着歌声的翅膀、《仲夏夜之梦》。

第三交响曲,a小调 第三交响曲“苏格兰” 作于1842年,当年在柏林首演。这部作品是门德尔松1829年访问苏格兰时开始构想的,后赴意大利,开始写作,又搁置多年终于在1842年完成。门德尔松自己称它为“苏格兰交响曲”,此曲奉献给当时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该曲实际完成时间要比其第四和第五交响曲都晚,但编号相反。

第四交响曲,A大调 第四交响曲“意大利”作于1831-1833年,1833年5月13日由伦敦爱乐协会首演,门德尔松亲自指挥。这部作品是在意大利期间创作的,其中采用了一些意大利民间素材,所以门德尔松自己称它为“意大利交响曲”。

小提琴协奏曲,e小调 小提琴协奏曲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38-1844年间,于1845年首次上演。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中,这一首是最为著名的,与贝多芬的 D大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和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整部作品充满了柔美的浪漫情绪和均匀齐整的形式美,小提琴的处理手法精妙绝伦,旋律优美,技巧华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不仅是门德尔松最杰出的作品,也是德国浪漫乐派诞生以来,最美丽的小提琴代表作。有人甚至认为这部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的“压卷之作”。

春之歌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集》(作品第62号),A大调,4/4拍。本曲为门德尔松创作的所有“无词歌”中最为著名的曲子,不仅用于钢琴独奏,还被改编成管弦乐曲以及小提琴和其它乐器的独奏曲而广为流传,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无词歌”亦称“无言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一种小型器乐体裁,大部分由歌曲似的旋律及简单的伴奏所组成。这种方法为的是使旋律能在一定音型的伴奏下表露无遗。而且,无词歌的旋律不一定非得象歌曲一般,被限制在一定的音域之内,而可以稍稍宽广一些。门德尔松一生总共创作了四十九首无词歌,大约创作于1830至1845年间,分为八集出版。 这首被冠以《春之歌》标题的无词歌具有流水般轻柔的浪漫旋律,使听众沉醉于快乐的气氛中。曲式虽单纯,但十分巧妙地应用了装饰音,从而利用钢琴创下了前所未有的漂亮效果,由此我们不得不对门德尔松的天才发出赞叹。在伴奏与踏板的关系中,也显示出浪漫主义时代的钢琴音乐特色。

威尼斯船歌(第二首),门德尔松的“作品30”内全部为钢琴小品“无词歌”这一体裁,其中以第二集的第六首通称为《第二号威尼斯船歌》,即本曲,最为大家所熟悉。乐曲为升f小调,6/8拍。如歌似的美丽旋律在舒畅的伴奏中弹出,象其它所有的“威尼斯船歌”一样,略带一丝忧伤的情绪。呈现在中段及后段的细波般的颤音,令人印象深刻。

乘着歌声的翅膀艺术歌曲,创作于1834年。当时门德尔松在杜塞尔多夫担任指挥,完成了他作品第36号的六首歌曲,其中第二首《乘着歌声的翅膀》是他独唱歌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这首歌的歌词是海涅的一首抒情诗。全曲以清畅的旋律和由分解和弦构成的柔美的伴奏,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图景--乘着歌声的翅膀,跟亲爱的人一起前往恒河岸旁,在开满红花、玉莲、玫瑰、紫罗兰的宁静月夜,听着远处圣河发出的潺潺涛声,在椰林中饱享爱的欢悦、憧憬幸福的梦…… 曲中不时出现的下行大跳音程,生动地渲染了这美丽动人的情景。

仲夏夜之梦,门德尔松为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共写过两部音乐作品,一部是在1826年作者十七岁那年所作的钢琴四手联弹《仲夏夜之梦》序曲,次年改编成管弦乐曲,被称为是音乐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标题性音乐会序曲;另一部是1843年为《仲夏夜之梦》所写的戏剧配乐,其中的序曲就选用了当年所作的序曲。

什么是门德尔松首创的钢琴小品体裁

门德尔松首创的这种钢琴小品叫做《无词歌》(或无言歌),共48首,分为8集。无词歌篇幅短小,结构精致。抒情写意,乐思凝练,情感真挚。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背景谁知道

门德尔松的《无言歌集》?这些曲目创作时间大概是1829——1845年。他是个幸福的音乐家,在美满的贵族家庭成长,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在他浪漫的国度里,谱出的乐曲情绪明朗,充满着欢乐的气息,散发出青春气息,这些特质表现在它的钢琴小品《无言歌集》中。所有歌曲自然是这么优美与喜悦。《无言歌集》共分为8集,当中有不少大家耳熟能详。比如《威尼斯船歌》,《纺纱歌》和《春之歌》

门德尔松无词歌

无词歌的名称,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所创用的。

无词歌是一种宛如歌曲的抒情钢琴小曲。其中包含一个歌曲性质的旋律和相应的伴奏部分。无词歌和夜曲的性质比较接近。上面讲到的菲尔德所作的夜曲,有一首就曾经称为无词歌。无词歌的名称,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所创用的。

无词歌没有歌词,但门德尔松认为他所作的无词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比歌词还要明确。

他曾在一封信里说:“如果你问我:当我写作无词歌时有什么想法,我说:‘就象无词歌所表现的那样’,虽然写作某几首无词歌时,在我心中有明确的词句,但我还是不想把它告诉任何人,因为文字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并不是相同的,只有无词歌本身可以对于每个人说出同样的话,唤起同样的感觉。”

门德尔松常常把他的无词歌寄给家人,来代替文字表明他的思想感情状况。有一次,他把降b小调无词歌的初稿,寄给姐姐方尼说:“当我收到你的一半怀念、一半愉快的来信时。我的心情是这样的。”降b小调无词歌通过奔放的旋律和活跃的节奏。表现出一种兴奋、激动的情绪。音乐包含两个不同的段落。按“一、二、一、二一”的次序交替着,最后一段从小调转入大调,表现出得到安慰的明朗的心情。

无词歌浪漫派

是浪漫派音乐创作中的重要体裁,近代作曲家如俄国的柴可夫斯基、法国的圣桑、福列等都曾写过优美动听的无词歌,获得广泛的流传。

柴可夫斯基的F大调无词歌,就常常被改编成各种乐器演奏的曲子。音乐在娴雅妩媚、婉转流丽之中,流露出忧郁伤感的愁思;在明净的大调式的和声中,溶合着小调式所特有的旋律进行,渲染出一种悲凉的色彩,这是柴可夫斯基许多作品中共有的创作特征,反映了柴可夫斯基所处时代的令人窒息的压抑气氛。

尽管如此,它的亲切动人的音调,在今天听来,仍是富于感染力的。F大调无词歌原来是钢琴独奏曲,曾由奥地利小提琴家克赖斯勒改编为用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

门德尔松无词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