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保(胜保纳英王陈玉成王妃)

2024-01-21 11:35 来源:蝶族生活网 点击:

胜保(胜保纳英王陈玉成王妃)

为什么武将胜保得宠两年后被诛杀?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即使再谨小慎微,犯错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就有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偏偏义气行事,最终身死道消。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清末一个很著名的大将胜宝,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胜保

胜保,满洲人,举人出身,清朝将领。1853年,作为钦差大臣,抗击太平天国北伐军。因攻城不下,被革职查办,发配新疆。1856年,又被提拔帮办河南军务,镇压捻军。后抗击英法联军时受伤,不久后任兵部侍郎(如果一个汉族官员犯错,很难再次提拔重用)。作为军队将领,打仗水平稀疏平常,基本没有什么胜绩,所以,得了一个“败保”的外号。

1861年,恭亲王和慈禧太后制造了辛酉政变,推翻了手握大权的肃顺一党,胜保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提供了强大的军事支持。因此,恭亲王和慈禧对胜保都格外照顾。后来,胜保负责平定太平天国,因为私自处决了陈玉成,遭到了很多人的弹劾。

1863年,胜保担任钦差大臣,督办陕西军务,镇压回民暴动。在军队中,胜保对吃饭特别重视,基本到了御膳的水准,有一次因为没有做好一个韭黄,就杀了厨子。胜保不论到哪里,都带着一群他的几十个老婆,其中最受宠的竟然是陈玉成的老婆,你说这哥们杀人夺妻,也不怕报复。有了上面这排场,花钱当然是少不了了。在这个时期,清朝政府财政空虚,很大一部分军费都是由当地政府承担。如果将领和官员关系融洽,军费粮草当然不是问题。然而,胜保一向骄纵,大多数地方官员都不待见他,军费很多时候都拖几天才能到。如果把这些军费都用到军队建设也好,应该可以和乱民周旋一二。但这混蛋,拿到军费以后,先是胡吃海塞,一番挥霍后,剩下的才是军费。帐下很多士兵都有离开之意,无心打仗。

武将胜保

其实这些情况对于腐败的军队来说也是正常,不至于杀头。但是这哥们还喜欢给中央写奏折,显摆文采,最喜欢表达的意思就是:在军队里,将军的命令高于中央的。这些蔑视中央的话语,对于刚得到政权不久、神经敏感的慈禧来说,绝对是大忌,因为慈禧前些年饱受权臣的欺凌。参考顾命大臣肃顺为什么必须死。

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慈禧集权谋与决断于一身,任何与她作对的人基本都没有好下场,胜保就是一个,纵然在慈禧掌权的路上贡献了巨大力量。1863年冬天,慈禧派大将多隆阿前往陕西,将胜保押送回京,罗列了多条罪状,次年赐令自尽,一代将领悲情落幕。

慈禧太后

PS:明哲保身,事事谨慎是古代臣子心中时刻牢记的信条,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注意的。

手握重兵的兵部侍郎胜保帮慈禧太后上台,后来为何却被赐死?

主要是胜保这个人过于骄傲自大,不懂得为臣之道,另外纵容手下败坏朝纲,因此慈禧太后无法再包庇他,直接下令处死了胜保。只能说胜保没能体会慈禧的良苦用心,自己毁了自己,他收不住自己的性子,放着荣华富贵不去享受,便要跟朝廷对着干,结果可想而知。

胜保原本是举人出身,后来因为上书陈述办贼方略,被发往军前效力,自此算是投笔从戎。之后胜保奉命率军阻截太平军北伐,屡次立功,因此被咸丰帝任命为大将军,并被派去前线对抗太平军,然而胜保因为作战不力导致了军队溃败,而是被贬谪去了边疆受苦,之后太平军再次前来进攻,朝廷不得已再次派遣胜保前去围剿,这一次他就成功击败了太平军,并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然而慈禧太后不甘于在幕后指挥,于是联合其他大臣一起消灭了其他的反对力量,从而在最高的统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这场政变成功的关键因素就在于慈禧找到了胜保,而胜保手中掌握着兵权,因此慈禧太后可以说是稳操胜券的;在成功上台之后,慈禧自然要好好犒劳一下胜保这个大功臣,然而胜保却不再安分守己,逐渐骄傲自满起来,而且他手握重兵,自然就慢慢地变成了慈禧的心头大患。

因此慈禧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个麻烦,于是命令朝廷百官联名弹劾胜保。在得到一些所谓的证据之后,胜保就被下令逮捕入狱了,罪名就是胜保对皇位图怀不轨,而且贪图名利,纵容手下祸害百姓;然而胜保面对自己的种种罪行依旧不知悔改,甚至破口大骂朝廷,于是就被慈禧下旨赐死了。正所谓不作不死,胜保之死纯属咎由自取。

请介绍一下协助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胜保

胜保

(?—1863),字克斋,满族,苏完瓜尔佳氏,道光二十年举人。胜保于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任顺天府儒学教授,后来又担任过翰林院侍讲、光禄寺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1852年因触怒皇帝被连降三级。

后来,胜保奉命赴河南协助钦差大臣琦善堵截太平军的进攻。咸丰三年(1853年),胜保因阻止太平军北上有功,得以官复原职,帮办江北军务,并在扬州城外建起了江北大营。

同年夏天,太平军北伐,胜保追击有功,又被加封都统,授钦差大臣。同年秋天,胜保又配合大清朝“铁帽子王”僧格林沁成功地将太平军堵截在了天津的静海、独流一带。后来,太平军将领李开芳率部据守在南唐,胜保久攻不下,且在好几个月里损失了大量的兵力,朝廷大怒,将他革职查办并流放到新疆,充任伊犁领队大臣,于次年十二月被谴往安徽的军营。

1857年(咸丰七年),胜保在帮办河南军务的过程中,奉命率兵镇压当地的捻军起义,因镇压有功,于次年被授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继续镇压捻军。可是这一次的镇压行动却是连连失利,多次失败使得胜保再次被降职。

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卒于热河行宫,下遗诏由载垣、端华、肃顺等八大臣摄政。这八大臣立刻成为早就觊觎朝政大权的慈禧太后的“眼中钉”,很快就招来了杀身之祸。而胜保就是积极支持慈禧太后发动这次政变,诛杀异己,“垂帘听政”的朝廷大臣之一。此次政变得逞之后,胜保即被晋升为都统、左侍郎,并继续授命他进行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

1862年(同治元年),胜保授钦差大臣,镇压陕西回民起义,可是到达陕西的胜保大人却依然是屡战屡败,毫无战绩。这很快就引起了朝廷上下的一致不满,不久,朝廷内外的许多大臣联合上书控告其“骄纵贪淫、拥兵纵寇”。次年,胜保即被遣返京城革职拿问,不久即被下令自裁,他的全部家产也被尽抄充公。

胜保就是积极支持慈禧太后发动这次政变,诛杀异己,“垂帘听政”的朝廷大臣之一

(?—1863),字克斋,满族,苏完瓜尔佳氏,道光二十年举人。胜保于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任顺天府儒学教授,后来又担任过翰林院侍讲、光禄寺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1852年因触怒皇帝被连降三级。

后来,胜保奉命赴河南协助钦差大臣琦善堵截太平军的进攻。咸丰三年(1853年),胜保因阻止太平军北上有功,得以官复原职,帮办江北军务,并在扬州城外建起了江北大营。

同年夏天,太平军北伐,胜保追击有功,又被加封都统,授钦差大臣。同年秋天,胜保又配合大清朝“铁帽子王”僧格林沁成功地将太平军堵截在了天津的静海、独流一带。后来,太平军将领李开芳率部据守在南唐,胜保久攻不下,且在好几个月里损失了大量的兵力,朝廷大怒,将他革职查办并流放到新疆,充任伊犁领队大臣,于次年十二月被谴往安徽的军营。

1857年(咸丰七年),胜保在帮办河南军务的过程中,奉命率兵镇压当地的捻军起义,因镇压有功,于次年被授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继续镇压捻军。可是这一次的镇压行动却是连连失利,多次失败使得胜保再次被降职。

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卒于热河行宫,下遗诏由载垣、端华、肃顺等八大臣摄政。这八大臣立刻成为早就觊觎朝政大权的慈禧太后的“眼中钉”,很快就招来了杀身之祸。而胜保就是积极支持慈禧太后发动这次政变,诛杀异己,“垂帘听政”的朝廷大臣之一。此次政变得逞之后,胜保即被晋升为都统、左侍郎,并继续授命他进行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

1862年(同治元年),胜保授钦差大臣,镇压陕西回民起义,可是到达陕西的胜保大人却依然是屡战屡败,毫无战绩。这很快就引起了朝廷上下的一致不满,不久,朝廷内外的许多大臣联合上书控告其“骄纵贪淫、拥兵纵寇”。次年,胜保即被遣返京城革职拿问,不久即被下令自裁,他的全部家产也被尽抄充公。

朝廷让他在兵部尚书和内务府大臣中挑一个,为何他却选了一条死路?

因为当时胜保他其实气焰很高,他以为慈禧太后是想得到他的兵权,让他回到京城去随便做官,但其实慈禧太后不是这个意思,胜保很生气,然后上书去发泄了这个事情,所以慈禧太后就秘密地派人去将胜保押送回了京城,不久被处死了。

胜保当时是帮了自己太后很大的忙的,他帮自己太后除掉了肃顺等一些人,巩固了慈禧太后的地位。胜保他这个人其实很为国家着想,他在战争中受伤都会说他会很快痊愈,一定要灭掉那个判贼,然后继续在前线作战,而且那个时候还帮助慈禧太后灭掉了肃顺那些人,让慈禧太后的地位瞬间提高。但是其实他这个人并不圆滑,而且非常的骄傲自大,所以他是得罪了很多的官员。

胜保他这个人很骄傲,他得罪了曾国潘等人,而且还有很多的同僚也得罪了,后来,就直接得罪了慈禧太后,惹来了杀身之祸。胜保这个人并不聪明,他在他那个时候经常会上一些奏折,然后动不动就会提一些将军军令的权威性,而且后来呢,还直接要权力,慈禧太后肯定是很不喜欢这种太过跋扈,然后以下犯上的行为,所以是想让他来做兵部尚书或者内务府大臣,顺便就让他养老,但是胜保听到之后非常生气,以为慈禧太后是撤掉他的兵权,然后骗到京城去治罪,所以他就暴跳如雷,有点在骂慈禧太后的意思,最后就被慈禧太后秘密杀害了。

我觉得一个人在朝廷之中,不仅要有才能,而且要学会如何圆滑处世,有时候这个比才能还更重要呢。

天地民心中的保胜历史上真有其人吗?谁能赐教.

有的。不过名字是胜保,不是保胜。

胜保(?—1863),字克斋,满族,苏完瓜尔佳氏,道光二十年举人。胜保于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任顺天府儒学教授,后来又担任过翰林院侍讲、光禄寺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1852年因触怒皇帝被连降三级。胜保后来,胜保奉命赴河南协助钦差大臣琦善堵截太平军的进攻。咸丰三年(1853年),胜保因阻止太平军北上有功,得以官复原职,帮办江北军务,并在扬州城外建起了江北大营。

同年夏天,太平军北伐,胜保追击有功,又被加封都统,授钦差大臣。同年秋天,胜保又配合大清朝“铁帽子王”僧格林沁成功地将太平军堵截在了天津的静海、独流一带。后来,太平军将领李开芳率部据守在南唐,胜保久攻不下,且在好几个月里损失了大量的兵力,朝廷大怒,将他革职查办并流放到新疆,充任伊犁领队大臣,于次年十二月被谴往安徽的军营。

1857年(咸丰七年),胜保在帮办河南军务的过程中,奉命率兵镇压当地的捻军起义,因镇压有功,于次年被授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继续镇压捻军。可是这一次的镇压行动却是连连失利,多次失败使得胜保再次被降职。北伐太平军1860年9月(咸丰十年八月),胜保随同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满洲大臣瑞麟率部于北京八里桥与英法联军展开激战,所统京营5000人驻守齐化门(今朝阳门)以东的定福庄以为僧格林沁部声援,后于激战中负伤,不得不撤出战斗。

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卒于热河行宫,下遗诏由载垣、端华、肃顺等八大臣摄政。这八大臣立刻成为早就觊觎朝政大权的慈禧太后的“眼中钉”,很快就招来了杀身之祸。而胜保就是积极支持慈禧太后发动这次政变,诛杀异己,“垂帘听政”的朝廷大臣之一。此次政变得逞之后,胜保即被晋升为都统、左侍郎,并继续授命他进行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

1862年(同治元年),胜保授钦差大臣,镇压陕西回民起义,可是到达陕西的胜保大人却依然是屡战屡败,毫无战绩。这很快就引起了朝廷上下的一致不满,不久,朝廷内外的许多大臣联合上书控告其“骄纵贪淫、拥兵纵寇”。次年,胜保即被遣返京城革职拿问,不久即被下令自裁,他的全部家产也被尽抄充公。

胜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