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焰山”到“金银山”,长汀是怎么治理水土的?

2024-06-17 20:37 来源:蝶族生活网 点击:

从“火焰山”到“金银山”,长汀是怎么治理水土的?

近来,高温席卷全球,多个地区陷入严重干旱。在中国,有一个地方曾被当地人称为内陆的“火焰山”,地表温度高达75℃,几乎寸草不生,加上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田瘦人穷”。

这就是福建省的长汀县。30多年过去,当我来到这里时,却发现长汀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0%,绿水青山,几乎看不到当年一点的荒凉景象。几十年时间,从“火焰山”到“金银山”,人们是怎么做到的?

我叫阳光,来自孟加拉国,现在在北京大学留学。我对中国的农村很感兴趣,希望能多了解一些,将来把好的经验介绍到我的国家。今天,就和我一起来到福建省长汀县看看吧。

从河田到耕地,归功水土治理

为了了解长汀之前的农业生产状况,我找当地人了解了一些情况,还专门去拜访了这里的种粮大户傅木清。

人们曾用“三天日头晒裂田,一场洪水黄泥田”形容长汀的田地环境,土地不肥沃,地少人多,这一度让当地人生活穷困。

傅木清:我们以前是河田。为什么这么叫呢?因为河比田高,一下雨就水会冲出来,黄泥水全部都流田里面了。所以土就很瘦,都是沙砾,土质不好。

为治理水土,长汀人做出了很多努力。他们改变了上山砍柴的老习惯,从推行“封山禁伐”到“林权改革”,承包山林,种树种草,保水固土,绿化荒山的同时增加收入,就这样,长汀的水土治理逐渐进入良性循环。

现在,长汀县有耕地面积41.9万亩。傅木清一人就承包了6000亩田地。

当地人告诉我,经过多年摸索,长汀形成了种植“烟后稻”,也就是烟草收割后种植水稻的特色农业模式。

通过种植烟草增加收入,水稻收割后再经由稻草回田,能使土壤活力增强,土质也就进一步变好了。

荒山固土不简单,技术是关键

稻草回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在此之前,荒山固土更是经历了重重阻碍。我想要了解这些“开荒者”的故事,于是决定去马雪梅那看看。

马雪梅今年59岁,1999年时,长汀县为了治理水土流失,当地政府给予政策支持,鼓励人们承包荒山,马雪梅觉得搞种植、养殖是一个不错的机会,于是她卖掉与丈夫经营的餐馆,包下了这里1000亩荒山。

马雪梅:我当时请小工来山上干活,他们说不是我们不帮你,你有工资给我们拿我们也没意见,但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我实话跟你说,我们祖祖辈辈的这个山上是不可能长东西的,你在这边有点浪费财力,现在我们30多岁,等拄拐的时候能不能吃上你种的板栗?

马雪梅不服气,她偏要把树种起来。她按着技术人员的指导,施肥、挖沟、种树。还自掏腰包,买肥料改善土壤,每次都超出专家要求,多施肥,当一切都做妥当后,她开始期盼来年。

然而,第二年的一场春雨,让马雪梅的期待落了空。雨下水一冲,就把泥巴冲松了,水夹着泥浆往下流,越往下越大,到了山底跟瀑布一样,连带着种的树全扫光了,冲到下游的田里。马雪梅傻眼了。

后来,是福建农林大学黄炎和教授开展的课题项目——百喜草固土救了马雪梅的树。那时她已经试过太多方法,本不抱什么希望,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洒下百喜草种,没想到,草越种越好,逐渐长成片,刚开始的时候下雨能保住一半的树苗,马雪梅就在空的地方再种,居然把土给固住了。

马雪梅:到了第5、6年,开始挂果了。那时候傍晚在山顶上坐着看,树一排一排的,挂的果子都把树枝压弯了。连草都不长的地方,现在果树长起来了,很有成就感。

马雪梅的成功,是长汀县人们努力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我还拜访了在山上挖坑种树,土里拌粪增强养料的杨梅“种植大王”俞水火生,通过大规模养鸡推动生态圈重塑的兰秀……20年多年来,长汀县大片的水土流失土地得到治理,修复水土流失面积115.2万亩,再也看不到资料片里下雨裹着泥土奔腾入河的景象。

养鸡36年的兰秀

第一批“开荒者”俞水火生

走访长汀县各个村寨,我真诚觉得生态环境的好转来之不易,背后靠的是老百姓“愚公移山”的顽强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如今,长汀不仅荒山披绿,还有了越冬候鸟的安家以及珍稀野生植物的重现,这些都将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编辑:陈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