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打不过楚国,真的是因为仁慈吗?
宋襄公打不过楚国,真的是因为仁慈吗?
话说,齐桓公去世之后,他那五个实力强大的儿子开始为了齐国国君之位大打出手。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经过两个多月的明争暗斗,长子公子无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开始带头主持齐桓公的葬礼。这时候,齐桓公的遗体已经腐烂,蛆虫爬得到处都是。
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蟲出于户。
作为这场斗争的失败者,有三位公子(公子元、公子潘和公子商人)选择蛰伏以待,而公子昭大概认为公子无亏不会放过自己,于是逃到了宋国,寻求宋国国君宋襄公的庇护。
易牙入,与竖刀因内宠杀群吏,而立公子无诡为君,太子昭奔宋。
在齐桓公时代,齐国强而宋国弱,这是没有争议的客观事实。而齐桓公去世之后,他的次子公子昭居然逃到宋国寻求庇护,这可是给了宋襄公好大的面子。
所以在面对公子昭的时候,宋襄公表现出一副当仁不让的样子:“你这样瞧得起我,我肯定会为你伸张正义的!”
伸张什么正义?自然是帮助公子昭打回齐国,干掉公子无亏,让公子昭成为齐国新君。
史书记载,宋国军队一路势如破竹,不但干掉了夺取公子昭君位的“首恶”公子无亏,还打败了其他三位公子,帮助公子昭顺利登基,史称齐孝公。
孝公元年三月,宋襄公率诸侯兵送齐太子昭而伐齐。五月,宋败齐四公子师而立太子昭,是为齐孝公。
以上是基本史实,没有太多问题,但在细节上有不少罗生门的内容。
罗生门一:公子无亏是怎么死的?
按照史书的说法,是因为齐国人害怕宋国大军,再加上公子无亏是由易牙和竖刁两个小人扶持上位的,所以在宋国大军未到之前,齐国人自发组织起来,干掉了公子无亏,算是清理门户。
齐人恐,杀其君无诡。
可在我看来,公子无亏更像是被暗杀,而不是被齐国民众鄙夷抛弃。
理由很简单,在公子无亏被杀之后,据说齐国民众打算迎立公子昭为新君,但其他三位公子不服,伙同公子无亏余孽一起动手,再一次把公子昭赶回了宋国,这才导致宋国大军卷土重来。
齐人将立太子昭,四公子之徒攻太子,太子走宋,宋遂与齐人四公子战。
问题就在这里:既然三位公子如此冥顽不灵,正义感十足的“齐国民众”怎么没有故技重施,把三位公子全部弄死呢?甚至连他们的权力都没有削弱多少,因为这三位公子在后来都陆续成为齐国国君。
不管其他三位公子好坏,就盯着公子无亏打,这到底是正义感十足的“齐国民众”呢?还是公子昭阴养的死士呢?请大家自行评判。
罗生门二:公子昭凭什么上位?
按照史书的说法,齐桓公在晚年时曾与宋襄公约定:“如果将来公子昭无法继位,就请您派兵帮他打回齐国继位。”虽然没有说得这么直白,但大致是这个意思。
宋以桓公与管仲属之太子,故来征之。
如果说公子无亏的死因还有所争议,那么所谓的齐桓公托孤一说根本连查都不用查,一望可知是假的。
齐桓公在世的时候,宋国算老几?宋襄公又算老几?他只是联盟成员之一。翻遍与齐桓公相关的史书,除了这诡异的“托孤”内容之外,我们根本就找不到齐桓公与宋襄公有多少交情。
请宋国派兵帮公子昭打回齐国继位,这是什么性质的事?这是请求宋国武力干涉齐国内政!一个大国请求小国出兵,干涉本国的内政,难道齐桓公的脑袋被门夹过?否则他怎么会说出这么不着调的话来呢?
史书之所以把“公子昭”记为“太子昭”,“托孤”一事帮了很大忙:宋襄公和公子昭都说确有此事,所以史书也说确有此事。
但在我看来,《史记》作者司马迁似乎也不太相信“托孤”一事,所以史记在记录这件事的时候写道:“宋以桓公与管仲属之太子,故来征之。”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宋国以‘齐桓公和管仲的嘱托’为理由,率军帮助公子昭复位。”
想想也挺正常,我都能看出毛病的内容,司马迁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呢?但他应该是找不到确切的证据来反驳这一观点,所以只能加上“宋以”两个字。
而之所以没人翻这个案,是因为公子昭当了十年国君,最后也是善终,所以没人在明面上追究这事罢了。
但这不代表其他三位公子就这么暗气暗消了,公子昭刚死没多久,他的接班人就被三公子之一的公子潘所杀,此为后话。
随着公子无亏的出局和公子昭的继位,齐国内乱算是暂告一段落。
在此次事件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显然是宋国和宋襄公,也正因为成功帮助公子昭复国,让宋襄公看到了齐国的衰弱和齐国三公子的蛰伏,他认为齐国在短期内不可能再有所作为。
有了这样的判断,宋襄公难免会有一种幻想:只要自己再努把力,肯定也可以复制齐桓公的成功,成为第二位霸主。
且不说后人如何评价宋襄公的这种行为,至少他的哥哥公子目夷就不看好,他对宋襄公说:“我们是小国家,你最好别瞎折腾。”
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
很多人提起公子目夷和宋襄公这对兄弟的时候,都说公子目夷贤明而宋襄公愚蠢短视,其实这是典型的表面文章,更是以结果推过程的思维模式。
公子目夷和宋襄公谁更贤明?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宋襄公在位期间,公子目夷一直拥有仅次于甚至不次于宋襄公的权力地位,这是可以肯定的。
据说,在公子目夷和宋襄公(太子兹甫)的父亲宋桓公临终前,宋襄公曾请求父亲立公子目夷为接班人,但宋桓公认为公子目夷是庶子,所以还是决定让宋襄公上位。
三十年,桓公病,太子兹甫让其庶兄目夷为嗣。桓公义太子意,竟不听。
宋襄公上位之后,立刻任命公子目夷为左师,处理朝政大事。
三十一年春,桓公卒,太子兹甫立,是为襄公,以其庶兄目夷为相。
《左传》除了记载上述事件之外,还讲到了公子目夷的后代,“左师”这个重要官职就是专门为公子目夷的后代所留。
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为仁,使为左师以听政,于是宋治。故鱼氏世为左师。
这三段记载有问题吗?问题太大了。
按照我之前的分析,齐桓公托孤纯属子虚乌有,这一点问题应该不大,宋襄公却编出了一个所谓的“托孤”故事,从而获得武力干涉齐国内政的机会。
在此之后,公子昭虽然成为了齐国新君,但却一直被宋襄公打压,以至于后来都不愿意参与宋襄公主持的盟会(这一点后来会说到)。
由此可见,宋襄公此人的权力欲极为旺盛,要说他愿意主动让位,我认为不太可能,更别提为哥哥的后代专门留一个可以处理朝政大事的重要官职。
如果宋襄公真的曾在宋桓公面前表示让位,那么只有两个可能:
一、他担心宋桓公临时换人,所以用了一招“以退为进”,让宋桓公把话说死,到底谁继位;
二、他担心公子目夷实力太强,怕他到时候会不服从自己,而宋国较之齐楚为弱,根本经不起内讧的折腾,所以玩了这么一出“兄友弟恭”的表演,希望公子目夷上道。
果然,公子目夷表现得很上道。
按照《史记》的说法,是宋桓公否决了宋襄公的提议,但按照《左传》的说法,是公子目夷主动表示,自己的胸襟不如弟弟宋襄公,根本不考虑继位的事。
宋公疾,大子兹父固请曰:“目夷长,且仁,君其立之。”公命子鱼,子鱼辞,曰:“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臣不及也,且又不顺。”遂走而退。
这就是历史的有趣之处: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肯定参考过《左传》的相关内容,但他没有用这一条。
按照我的判断,司马迁或许更倾向于公子目夷和宋襄公暗战,是他们的父亲宋桓公强制兄弟俩保持和平。
但如果是强制保持和平,在宋桓公去世之后,兄弟俩为什么没有火并呢?宋襄公反而把国政大事都交给了公子目夷。
综合上述因素考虑,我倾向于《左传》的记载,应该是公子目夷主动退却表示臣服,而宋襄公则投桃报李表示诚意。
我之所以要详解公子目夷和宋襄公的关系,就是为剖析双方的利益点打基础:这两人是政敌的可能性大过兄弟情深的可能性,只不过由于外有强大的齐楚,宋国只有精诚协作才能保证不沦为大国玩物。在这方面,兄弟俩的利益点应该是一致的。
但在保住国本不失的前提下,宋国是不是应该找机会更进一步呢?这兄弟俩的利益点显然是不一致的。
基于宋襄公一系的利益,自然是希望宋国越强越好,影响力越大越好,这样他们才能攫取更多的利益。
基于公子目夷一系的利益,自然是希望宋国岁月静好,当一个安安静静的美男子即可,总而言之,维持现状。
公子目夷一系之所以不赞成宋国扩张,是因为他们有可能在扩张中被宋襄公扔出去当炮灰,到最后占便宜的时候,又有可能只吃到残羹冷炙。
出力多,好处少,你说公子目夷一系有什么理由支持宋襄公一系参与争霸呢?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齐国虽然在动荡,但其国力尚存,真把它们逼急了谁也不知道会怎样;楚国是南方一霸,又频频插手中原事务,哪个中原诸侯国敢说自己能稳吃楚国?
这样一分析,宋国的实力确实有点不够看。
面对公子目夷的说辞,宋襄公心里显然是有谱的,但由于他刚扶公子昭登上齐国君位,难免有些志得意满,更希望趁此良机再进一步,万一梦想真的成了呢?
此时的宋襄公就好像在游戏里刚推倒A副本的最终BOSS,获得了两三件相当不错的装备,团队士气也正高涨,他自然希望借着现在这股劲,赶紧去把B副本给推了。
B副本的最终BOSS,自然就是雄霸南方的楚国。
楚国太强了,就连齐桓公都不敢轻易开启战端,当初的“昭陵之盟”也只是签订了友好互不侵犯协议。但由于宋襄公帮助公子昭登上了齐国国君的宝座,所以他认为自己现在完全可以借势而起,联合齐国一起向楚国发难。
面对齐宋两国的威压,楚国估计也会像当初那样,再签一个类似于“昭陵之盟”的协议,双方继续保持友好互不侵犯的状态,而楚国则承认齐宋拥有继承齐桓公霸业的资格。
到了那时,宋襄公自然可以轻易说服齐国国君公子昭,因为公子昭就是在自己的支持下复位的,再加上如果齐国国君连任霸主,齐国的国势必然会更强,届时有可能失控。
基于这个原因,如果公子昭敢争这个霸主,必然会被国际舆论斥责,齐国也将受到排挤。
如果齐国不与宋国联合,那他们就无力向楚国施压,毕竟齐桓公这样的雄主已经去世,齐国已经不复昔日的强盛。
可出乎宋襄公预料的是:公子昭压根儿就没给他这个面子,由宋襄公召集的会盟,齐国缺席。
其实宋襄公算得不错:如果不与宋国联合,齐国根本无力延续齐桓公的辉煌。
可问题是:人家公子昭现在想的根本不是延续齐桓公辉煌,而是在想应该怎样打压蛰伏的三位公子,保证自己这一系可以在齐国国君的宝座上千秋万代。
强力盟友退却,宋襄公尴尬了。
在会盟上,宋襄公强撑着装大尾巴狼,希望楚国国君楚成王认清形势,不要与我强宋对着干,只要续签“昭陵之盟”,承认我宋国的霸主地位即可。
面对不知天高地厚的宋襄公,楚成王也没有多说什么:他直接在盟会上发动兵变,把宋襄公俘虏了!
於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
社会我熊哥,人狠话不多!
抓了宋襄公之后,楚成王立刻决定以此为借口攻打宋国:“你们这个国君居然敢对我大楚王不敬,我非要给你们一点颜色看看!”
面对这种情景,宋国诸臣也很干脆:他们立刻拥立公子目夷为新君,并派使者明确告知楚成王:“我们宋国已有新君,你说老国君对你不敬,那你自己看着处置吧!”
这就没意思了……
楚成王本身就是杀兄继位的,对于宫廷之间兄弟相争的戏码相当熟练,所以他当即做出决定:把宋襄公放回去,看宋国两位国君内讧,咱们坐收渔利。
于是乎,颜面扫地的宋襄公被放回宋国。
冬,会于亳,以释宋公。
刚回国的宋襄公看看公子目夷:想不到吧?咱又回来了!刚继位的公子目夷看看宋襄公:你这废物咋没死在楚国呢?
也是这兄弟俩比较理智,都克制住了找对方麻烦的冲动,因为强敌楚国在前,他们必须齐心协力。
公子目夷立刻归还君位,并一再解释这是权谋之计,宋襄公自然表示无所谓,他完全相信自己的哥哥。
楚成王一看这兄弟俩没打起来,自己也觉得无趣,所以决定退兵。
楚国退兵之后,宋国的局势变得极其微妙。
按照宋桓公遗命,宋襄公继位是名正言顺的,公子目夷对此也没有表示异议,兄弟俩表面友好的状态维护得很不错。
可这次宋襄公被抓,公子目夷立刻成为新君,再加上宋襄公丢了大脸,在国内的威望肯定也有所降低。
公子目夷或许是抱着“高筑墙、广积粮”的施政方针在跟宋襄公对耗,所以他并没有贪恋国君宝座,但他所获得的好处显然是很多的,而且这种好多大多是隐性的,宋襄公想抓把柄都难。
面对这种情形,宋襄公觉得继续这样耗下去,自己被楚国活捉这种事早晚会成为导火索,公子目夷想什么时候引爆,自己都只能被动接受,这种主动权不在手上的感觉令宋襄公非常难受。
基于这种考虑,宋襄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伐楚报仇!
面对宋襄公这一决定,公子目夷简直都惊呆了:见过不怕死的,却没见过这么喜欢找死的!楚国是什么咖位,那是我们小小宋国能够撼动的吗?
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
但公子目夷的反对根本无效,因为宋襄公手握政治正确:你们的国君被俘虏了,难道你们全当无事发生吗?要是真这样,那不如我赶快让位给公子目夷,是不是就称你们的心意了?
如果话说到这一步,你说公子目夷该怎么办呢?又能怎么办呢?
后世读者或许会问:“宋襄公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他难道不考虑宋楚之间的差距吗?如果面子没挣回来,岂不是输得更惨?”
宋襄公虽然基于挽回颜面,但他肯定很清楚:直接交锋没理由,因为人家楚国好歹把自己送了回来。而且楚国实力强大,硬碰硬难免会吃亏。
基于这种思路,宋襄公玩了一出“围点打援”:他率军攻打依附于楚国的郑国,看楚国来不来救。
如果楚成王上道,自然会看懂宋襄公的招数:这位老兄就是要个面子,所以他肯定不会全力攻郑,这时候楚成王只要派一个信差去郑国,表示楚国即将出兵救援,要求郑国坚决顶住就行。
宋襄公随便打几下,发现楚军没来,自然会找理由退兵的,这样宋襄公的面子就算找回来了。
可问题是,楚成王不上道,他觉得宋襄公不识好歹。也有可能是,楚成王觉得自己没必要上道,你不过是小小宋国,居然也敢跟我玩这种盘外招?
总而言之,剧本并未按照宋襄公这个导演的设定来演,因为楚成王过于大牌,他决定和宋襄公面对面较量一次,免得他以后再这样呜呜喳喳地找抽。
这一战的结果自不用多说,肯定是楚国大胜。
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
但在记录这一战的时候,却有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画面。
据说,在宋襄公失败之后,他为了挽回颜面,说了一通大道理,言外之意就是说我宋国讲仁义,而楚国不讲仁义,所以我宋国虽然败了,却也是虽败犹荣。
公曰:“君子不困人於阸,不鼓不成列。”
这话什么意思呢?我来给大家翻译一下。
在《天龙八部》世界里,某江湖菜鸟喝多了吹牛:“告诉你们,当时在聚贤庄,我用了一招劈空掌,掌风直接朝着乔峰的鼻梁吹去,如果我多吐三分劲,乔峰肯定会被我打得满脸开花。但我心胸豁达,不愿意他受此打击,所以我不但没有多吐三分劲,反而把劲道又卸去三分,只是想简单给他一个教训。没想到乔峰这契丹余孽不识好歹,居然趁我劲道老去的时候给了我一掌,直接把我肋骨给打断了,你说这契丹人还有没有点礼貌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只有真正的弱鸡,才会在时候放这种马后炮,用以彰显自己的强大。
宋襄公在发表了这样一番大义凛然的讲话之后,很快就因伤去世了,但宋襄公的这种“精神”却遗留了下来。
若干年后,大家在说起宋襄公的时候,都会轻蔑一笑:“噢,你说那个只知道讲仁义的国君啊?”
某些道德卫士立刻高潮:“宋襄公虽死,但他作为一个君子,能打楚成王鼻梁的时候却暗暗收劲,这种大无畏的卫道精神,其实尔等凡夫俗子所能理解的?”
是啊,我们都不理解,正如我们没法理解,一个不入流的江湖菜鸟,他怎么会有可能打中乔峰鼻梁一样。
宋襄公这种做法,就是想强行给自己找个台阶:“不是我军无能,而是敌军狡猾。”
这话放到今天,我估计没几个人会信,可一旦把朝代拖到公元前的春秋时期,那个传说中“礼仪”大行其道的时期,很多人就相信了,并为此惋惜一番,就好像宋襄公的劈空掌多带三分劲,就能立刻把楚成王这种蛮夷君主打得满脸开花一样。
醒醒吧,真没这种事,就凭宋襄公那副德性,哪有资格挑战楚成王呢?
但宋襄公也不算白死,至少他留下了“宋襄之仁”这样一个成语,也算是为后世子孙做出了一点贡献。
-
- 为什么说郭子仪再造了大唐?他为何被称为最完美的将军?
-
2024-04-10 17:57:30
-
- 北宋时期的太原之战是怎么回事?太原为何失守?
-
2024-04-10 17:55:24
-
- 康熙皇帝是怎么死的 康熙的死和雍正皇帝有关吗
-
2024-04-10 17:53:18
-
- 常遇春之子常茂在历史上结局如何?
-
2024-04-10 17:51:12
-
- 李贞的叛乱为何被称为反抗武则天的最后希望?为何很快就被镇压?
-
2024-04-10 17:49:06
-
- 历史上有黄飞虎吗?
-
2024-04-09 08:35:47
-
- 公孙贺和卫青是亲戚吗 他为什么不愿当丞相
-
2024-04-09 08:33:41
-
- 高仙芝活了多少岁?
-
2024-04-09 08:31:35
-
- 历史上的韩嫣是这么死的
-
2024-04-09 08:29:29
-
- 如何评价历史上高拱这个人
-
2024-04-09 08:27:23
-
- 刘娥垂帘听政多年为什么没有称帝
-
2024-04-09 08:25:17
-
- 辽朝萧绰之父萧思温是怎样一个人?
-
2024-04-09 08:23:11
-
- 杜甫个人简介杜甫的一生概括50字
-
2024-04-09 08:21:05
-
- 郦食其被烹最后一句话是什么 他为什么不帮齐王
-
2024-04-09 08:18:59
-
- 历史上的刘秀到底有多厉害
-
2024-04-09 08:16:53
-
- 毒士贾诩这个人应该怎么评价?
-
2024-04-08 16:53:20
-
- 屈原的简介资料(含10字、100字版本)
-
2024-04-08 16:51:14
-
- 伊尹有没有自立为王
-
2024-04-08 16:49:08
-
- 朱高煦是否可以重演李世民的成功?
-
2024-04-08 16:47:02
-
- 孔融让梨长大后为什么变得不孝了 孔融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
2024-04-08 16:4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