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是怎么死的 康熙的死和雍正皇帝有关吗

2024-04-10 17:53 来源:蝶族生活网 点击:

康熙皇帝是怎么死的 康熙的死和雍正皇帝有关吗

对康熙是自然死亡还是被雍正弄死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秋天的一天。康熙大帝在他内蒙的狩猎御营中下令锁拿35岁的皇太子允礽,并痛斥允礽“不仁不孝”。他声称,允礽于昨夜潜入御帐,图谋行刺。随即,他宣布废黜太子,把允礽押回北京,终身监禁。康熙帝说完后痛哭仆地,六昼夜未尝安寝...

然而,天象示警,在康熙帝囚禁太子的当天,“天色忽暗”,十余日后,即进京的前一天,大风旋绕驾前。接踵而至的类似怪现象,促使康熙帝去反省废黜太子的决定是否妥当。他认为允礽是鬼魅附体才招致本性蒙蔽,言动失常。

恰好,一个月后,在大阿哥允禔府庭园内掘出蒙古喇嘛所用的大量镇魔物。康熙帝说,正是这些东西使允礽失常。五天后,他下令将允禔监禁终身。

康熙对允礽的爱子之情又复萌了。第二年春天,二皇子允礽被复立为皇太子。但是允礽被复立为太子后,马上故态复发,并公开发出怨言。

当时,朝鲜驻北京使节曾说:

“我们获悉,太子极难管束,刚愎自用。”

“我们认真地搜集了情报,获悉自太子第一次被废以来,皇帝一直严格限制其行动,力图使他不离皇帝左右。他看到自己的兄弟们能在宫外享受安逸自由,非常不满自己受限制的生活,妒忌兄弟们的逸乐,遂直接向皇帝本人发泄其仇恨情绪。”

“另外,每逢皇帝与太子一道去热河,允礽均沉于酒色,不改旧习。他派人到十三省的富庶地区,勒索地方官员,要求贡献美女。地方官员对其欲求稍有难以满足之处,便立即遭逢诽谤诬陷而被罢官。”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秋,玄烨对太子允礽的容忍超过了极限,太子再次锒铛入狱,并永远失去了储位。

清代原无预立储位之制,奉行“有德者即登大位”,自努尔哈赤以降,皇太极、福临、玄烨都是在先皇临终前或亡后数日内才取得帝位资格的。

康熙十四年(1675年)玄烨首开其例,册立允礽为皇太子,原想早定大统,以利王朝长治久安,谁知立储之事竟会困扰他一生,甚至给他带来了无法逆转的影响,使他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损伤。

实际上,康熙朝两度废立太子,主要是因为太子和诸皇子为了巩固与争夺储位,结党营私、勾心斗角之势日益严重。但废储之后,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仍未消弭。谁来继承大清的皇位,康熙帝为此伤透了脑筋,迟迟未正式公布人选。

老皇帝也许很明白,诸皇子个个精明能干,事业心极强,决非只知声色犬马的花花公子。为了争夺储位,弟兄间的亲情已淡若游丝了,他不想再因储位之事在儿子间增加同室操戈的火药。在父亲和帝王的双重身份中,玄烨有多少的无奈啊!

推迟立储给康熙大帝的晚年境况添上了无限的悲凉,也使他的去世蒙上了难以挥去的阴影。在他们父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些什么呢?

玄烨成为满清的皇帝纯属偶然。

按照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的意思,新的帝位应该归玄烨的哥哥福全,但福临的母亲孝庄文太后力促顺治帝选择玄烨。

这位出身蒙古族的太后无疑是一位强女子,清初统治的成功几乎都有她的影响。皇太极死后,她一直成功地在摄政王多尔衮与亲子顺治帝之间作某种平衡,以致在她活着的时候就有过“太后下嫁摄政王”的花边新闻。

太后认为,玄烨在髫龄时已经出过天花,不致再像他父亲福临那样,因为这种可怕的疾病而早逝,而福全尚未出过天花。据说,当时在宫廷供职的西方传教士汤若望也曾提出科学的证据站在太后一边。

福临没能违拗母后的旨意,将八岁的玄烨立为皇太子。公元1662年,玄烨继位,改年号为康熙,是为清圣祖。

玄烨好学不倦,在历代帝王中自不多见。他五岁开始读书,13岁能下笔成文。由于自幼苦读,祖母孝庄文太后恐有伤身体,曾屡次劝阻,但他仍嗜读不辍。亲政后,他在听政之暇,即在宫中披阅典籍,乐此不疲,终日手不释卷,寒暑无间,惟有读书写字而已。

玄烨为政时,极为勤奋,他在位61年(1662-1722年),御门听政成为常朝制度。每日清晨,康熙帝至故宫乾清门,听部院各衙门官员面奏政事,与大学士、学士集体处理折本,若出巡外地,则于晚上与扈从官员处理折本,除生病、大典等特殊情况外,从不间断。

康熙帝一生政绩斐然。16岁清除鳌拜集团,掌握实权。此后平定“三藩叛乱”,统一台湾,打败沙俄在东北的扩张,征服漠西蒙古。在官僚体系内注入满汉一体精神,大垦荒地,固定赋税,清治黄河。当历史迈入18世纪后,“康乾盛世”的序幕已经拉开了。

然而,春夏秋冬如弹指,如日中天曾几时?人云“英雄途穷”,“美人迟暮”体现了人间最为悲哀、寂寞、痛苦、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或许可以比拟康熙晚年的心态。

康熙熟读经史,每顾及前朝皇室为争登大统,父子兄弟骨肉相残,总不免为之慨叹。朝朝代代,仿佛是在劫难逃,就连叱咤风云的一代英主也不例外。

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康熙是个充满了慈爱之心的父亲。他共有20个儿子,八个女儿。由于教导有方,20个儿子几乎全都成为英武全才,个个都精通四书五经、满语汉语,其诗文书画无一不擅其妙,上下千古成败治乱全都了然于胸。传教士白晋曾赞叹地写道:他所见到的“十四个皇子中有十个长得仪表堂堂,才气焕发。”

康熙采用前朝汉皇立嫡立长的建储之法,在正宫孝诚皇后所生允礽两岁之时立其为皇太子,并亲自培养和锻炼皇太子。企望早定国事,避免诸皇子觊觎皇位,祸起萧墙,以“系四海之心”,“垂万年之统”。但皇太子长大后,权欲膨胀,骄横不堪,图谋抢班夺权。康熙龙颜大怒,两度废太子。储位虚悬,诸皇子便将储位之争推向极致。

美好温馨的一切都破碎了。康熙暮年之际,储位问题成了他胸中无法消除的块垒。他心力交瘁,神情沮丧,反复无常。大小臣僚如坐针毡,发出“两处总是一死”的怨言。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逝于畅春园。血腥纷争的迷雾,似乎永远隐没了康熙的真正死因。人们在探索康熙帝死因时,都把它与康熙帝在世时的皇子争立储位斗争联系起来考虑。

在康熙帝最后的20年统治中,由两废太子而产生的储位斗争,依照时间发展顺序,可勾勒出以下画面: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废黜皇太子允礽后,诸皇子竞争储位。十一月大阿哥(皇长子)允禔首先失败,被圈禁;十三阿哥允祥失宠;八阿哥允禩伙同九阿哥允糖、十四阿哥允禵活动最力,朝臣公举为储君,然被康熙帝否定;四阿哥胤禛以四方讨好的态度,周旋于皇帝、诸兄弟之间。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康熙帝再立允礽为太子,并封诸子为王、贝子,希望大家和衷共济,然而允礽仍令康熙帝失望,于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次被废囚禁。

允祉、胤禛、允禩、允禵随之掀起激烈的储位争夺战。

允祉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衔命开蒙养斋馆修书,处境似比诸兄弟为优越,但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春天他的属人孟光祖案件使他声望下降。

允禩继续争储,康熙帝对他极端厌恶,宣布父子之情已绝。

康熙五十六年,胤禛夺储的目标、手段进一步纲领化,到康熙末年参与政事活动较多。

是年冬天,朝臣因康熙帝生病请其册立太子,康熙帝乃颁布遗言而不明确立储。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因为在西北对厄鲁特蒙古人用兵,允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威望日重,朝野间多认定他是康熙帝心目中的储君。

允礽虽见弃于父,然未死心,且不断有朝臣推荐他,以至康熙帝于登极六十年大庆时,那些不知趣的人被发配去充军。

在整个过程中,诸皇子结党不辍,人员组合也有变化,各集团地位浮沉不一。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至康熙末年,唯有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允禵具备真正的争储条件,其他的皇权觊觎者都因有大小不等的前科而失去了康熙帝的欢心。

历史最后把胤禛推上了皇位。

关于康熙之死与雍正之立,清代官方记载是这样的: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八月,玄烨在热河行围一个多月,返京后又去南苑行围,看来身体还很正常。十一月初七日,回畅春园,说是“偶感风寒”,似乎不是大病,且病情逐日好转。这时命皇四子胤禛出居斋所,以便代行冬至日的南郊大祀。

十三日凌晨,皇帝的病情忽然恶化,传诸皇子入见。寅刻皇三子允祉、皇七子允祐、皇八子允禩、皇九子允糖、皇十子胤、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三子允祥以及步军统领、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传遗诏如下:

“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下达这道诏书时,胤禛并不在场。他赶到畅春园已在巳刻(即宣布遗诏四个小时后)。胤禛前三次进见康熙问安,那时康熙还能说话。直到夜间戌刻(19点至21点),康熙去世,方由隆科多向胤禛宣述遗诏。

据说胤禛当时尚无当皇帝的思想准备,“闻听遗诏后竟惊恸昏仆于地”。允祉等向他叩首,遂即皇帝位,改元雍正。

但是有人认为,康熙帝本欲传位于皇十四子允禵,结果被胤禛等篡改遗诏,毒死玄烨,自拥为帝。

说康熙帝原传十四阿哥允禵天下,胤禛将康熙遗诏“传位十四皇子”篡改成“传位于四皇子”,康熙帝病中降旨召允禵来京,其旨为隆科多所隐,允禵不到,隆科多传旨,遂立胤禛。

甚至朝鲜李氏王朝祝贺胤禛登极的专使回国后都指出:“雍正继位,或云出于矫诏。”雍正朝的历史学家对此说得更为明确,“康熙皇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指雍正)就进了一碗人参汤,不知如何,康熙皇帝就崩了驾,皇上就登了位”。

当然,将“十”字改为“于”字的传言已被专家们否定。

因为这种说法的内容不合于清朝的皇子称谓制度和文书制度。清代所有官方文献在提到太子、皇子时,均书写成“皇太子”、“皇某子”、“皇某某子”,而不写作“太子”“某子”、“某某子”,即须前缀“皇”字。所以在康熙帝的遗诏中只有写作“传位皇十四子”才是合乎规范的,若把这里的“十”字改成“于”字,诏书变成“传位皇于四子”,显然文理不通。再者,“十”字改为“于”字,在现代汉语中是可行的,因为“于”、“於”二字通用了,可是18世纪时不行,那时在诏书的关键部分出现以“于”代“於”的别字,这份诏书就不可能为人所信了。另外,满清皇族是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先皇在书写遗诏时必然是满汉对照的,汉文诏书可以改字,满文诏书就不那么容易了。

然而,综观各种材料,雍正帝的继承大统的确存在着疑点和破绽,授受之际含晦不清,辩解之词亦有矛盾。

胤禛继位的种种疑云,不由得令人们对康熙之死产生同样性质的疑惑。

从康熙晚年一系列言行来看,他的建嗣计划中培养的对象是皇十四子允禵而不是胤禛。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春,清朝作出西征准噶尔的重大决策,开始向西北地区增派援军。此后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玄烨突然去世的七年半当中,它始终是清统治者必须优先处理的重大问题。因而,西征大将军这一职位已成为争位众皇子逐鹿的对象。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秋,玄烨正式任命皇十四子允禵为抚远大将军,指挥西征之役。第二年,玄烨在接见青海蒙古首领时曾说: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你等无论大小事务,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即与我当面训示无异。显然对子允禵十分赞赏。

任命允禵为抚远大将军,就是代替玄烨亲征,以解决从清初起就已存在的准噶尔问题,进一步巩固清朝的统治,这也是为允禵建立丰功伟绩创造机会,使之具备足以服众的条件,水到渠成,从而成为皇位继承人。

清统治者一直十分重视军功。努尔哈赤、皇太极及多尔衮都是能征善战的创业者。玄烨三次亲征噶尔丹,也是这一传统的继续。所以他着重从军功方面为允禵继承皇位开辟道路,是含有深意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足见允禵是玄烨暮年所最后确定的。按新的方式培养的未来皇太子,这也是他不顾自己年近古稀,还是让允禵在西陲主持军务达四年之久的真实原因。

实际上,康熙末年允禵的威信已大大超过玄烨其他诸子。因而不少官员在奏折中将“大将军王”抬头写,以表示对他的敬重,越来越多的王公大臣和督抚大吏将他作为实际上的皇太子看待,玄烨也并不以此为忤。群臣的这种自发行动,显然是玄烨建嗣计划颇有成效的表现。

关于玄烨去世前后的一些重要情况,正史已一无所载。从官方的简略资料来看,玄烨在十一月初八日,只是得了轻微的感冒,当天就已好转,因而计划为冬至大祀“静养斋戒”五天,他不准备在十五日亲临天坛祭祀,而是让胤禛“恭代”,从初九日开始在畅春园斋所致斋,不处理政事,因而皇子们都不在他身旁,满汉文武大臣更不敢前去打扰,他一时处于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于是他的安危实际上已取决于负责拱卫京师的步军统领隆科多。事实证明,此人早已成为胤禛的重要亲信了。

康熙“静摄”期间,隆科多作为康熙帝的内弟及步军统领,是借口保他而可以和他接近,并控制畅春园地区的唯一高级官员。于是玄烨突然“病危”,他生命的最后一日,就陷入由胤禛、隆科多所任意摆布的悲惨境地。

因此,综合各种史料,大体可以看出康熙帝最后离开尘世的画面:

十一月十二日晚,在严密控制畅春园并得到玄烨某些内侍协助下,隆科多在药品或食物中投放了致命性毒药。药性发作后,玄烨虽未立即死亡,但已处于严重昏迷状态。

隆科多于是一方面严密封锁这一消息,另一方面又矫诏将皇子们急召到畅春园,然后才告知玄烨“病危”,随之他们也就参加对玄烨的照料和抢救,实际上是处于被变相软禁的状态。

所以玄烨“病危”一事,皇亲国戚及满汉文武大臣当天并不知情,甚至“在内值班”的果亲王允礼都被蒙在鼓里,否则他必然要立即前往玄烨身边,帮助抢救或诀别,而不会得到玄烨死讯后才仓皇赶去。

这种保密做法,是为麻痹八阿哥允禩、允糖集团其他成员以及被废太子允礽的亲信,防止他们因此而有所警觉,进行反击准备。至于胤禛则是作了进一步应变部署后,才在当天巳刻不慌不忙地来到畅春园。

关于传位遗诏问题,隆科多可以声称,玄烨昏迷前虽曾对他口授传位遗诏,但还是等待皇帝清醒时直接向皇子们口授,更为信实、妥善。

实际上,胤禛、隆科多根据毒药性能,明知玄烨已经失去恢复神智的任何希望了。

总之,胤禛捏造的传位于他的所谓口头遗诏,直拖到玄烨死后才由隆科多向在场皇子们下达。这使大家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对允禩、允糖更不啻晴天霹雳,从而使皇子们愤恨异常却又无可奈何。

皇子们对玄烨被害及胤禛矫诏夺位,显然心中都已有数,但是在武力胁迫下,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不得不承认这一既成事实,允禩、允糖最后也只能坐视事态的发展,因为北京城内外这时已是铁骑四出,戒备森严,如临大敌,局势再也不可逆转了。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事件,是一场以武力为后盾,精心策划,巧妙安排的宫廷政变。玄烨是在健康状况基本正常,感冒后身体逐日好转的过程中突然不明不白地死去,尤其“传位遗诏”只是隆科多“听到”和下达,这两方面的异常情况无从掩饰,从而使人们疑窦丛生,加上允禩集团的揭露,于是胤禛矫诏夺位说在京城广泛传播。

意大利人马国贤也曾对康熙去世有过记载:“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既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可见西洋人对玄烨之死也抱着怀疑态度。

至于说用人参汤毒死玄烨令人难以置信,其实也未必。因为当时畅春园俱在胤禛、隆科多的控制之下,要在康熙饮食中下毒是很容易的。

雍正虽然阴谋夺位,并以很不高明的手法制造假象,企图掩饰这一不光采的历史,但他作为皇帝,却无愧为他父亲的继承人。雍正在他十三年的统治中,澄清吏治,削除朋党,惩治贪风,使康熙朝后期一度废弛的朝政得以整顿,从而建立起一个独具革新特色、雷厉风行的帝王政府。由于雍正的励精图治,中国在他的继承人乾隆(1736-1795年)统治下,出现了一直持续到18世纪的繁荣景象。

康熙帝会瞑目吗?倘若死后还有灵魂,康熙的灵魂一定不会离去,不甘离去,不愿离去。他要寻觅最终承继大统、双手沾满亲人鲜血、政治上却雄才大略、卓有建树的皇四子雍正帝,一百次地向他询问:

这是为什么?然而雍正却远远避开了他。在位期间,雍正没有居住康熙生前所居畅春园,另拨巨款营建了圆明园;没有去过一次康熙年年必往的避暑山庄,连自己的陵墓也离开了京东马兰峪,在数百里以外的京西易县另建西陵。康熙之魂只有向天地古今伸出双臂,无言地倾诉他的悲愤和他永远解不开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