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淮海战役始末是怎么样的
揭秘淮海战役始末是怎么样的
淮海战役始末
淮海战役是中国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的投入兵力以及规模巨大的一场胜仗。淮海战役开始于1948年11月6日,于1949年1月10日结束。正如战后毛泽东所说,这场战役使得解放军的兵力、士气都胜过了国民党军,也预示着国民党统治的即将消亡。
淮海战役前
战役开始前,1948年时,国民党见形势于己不利,就决定开始实施重点防御,而中共召开西柏坡会议,由游击战转为正规战争。不久,解放军就攻克了国军重兵布防的济南,标志着国民党重点防御计划失败。之后在粟裕的建议,中共决定发动淮海战役。
在毛泽东等人的计划和准备中,原本打算的小规模的淮海战役,升级为由华东和中原两大野战军参加的大规模战争。而国民党方面,在济南失守后,以徐州为中心保持战略防御,沿着徐州和蚌埠之间的铁路线组摆出了一字长蛇阵。蒋介石经过两次改动,最后决定由刘峙作为总指挥。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共投入60万正规军,以及40万民兵,而国军方面先后参战的有七个军团和两个绥靖区,甚至出动了近3000次飞机。而最后,解放军总共歼灭了国军五个军团,国军死伤约17万,被俘虏约32万,其他还有投诚和起义改编的,不过解放军方面也损失不小,死伤加失踪的士兵有13万,敌我损失比为4.06:1。由此可见淮海战役的惨烈。
淮海战役最后以解放军以少胜多告终,而敌我双方的实力和士气在战后可以说是来了个转折。
淮海战役领导人
淮海战役或者说徐蚌会战,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一场战役,双方都投入了巨大兵力,整整约160万人,各自的指挥官也有不少,就领导人而言则就是两边的总指挥或者总司令。
刘峙照片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方面的战斗主要是在总前委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进行的。总前委的五个人: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也都是参战的华东和中原两大野战军的一些最高领导,要么正副司令员要么正副政委。而其中前三位是常委,邓小平更是书记,所以可以说他是这场战役中的最高领导人。即使是在总前委尚未成立的前十天,战役也是在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的。不过他们的领导和指挥是名义上的,真正实施的是粟裕以及其他各部队的将领。
而国军方面在这场战役的主要领导人就是总司令以及几大兵团的司令。总司令名为刘峙,他是蒋介石无奈之下的选择,而他战场上的表现也是十分令其失望,使得战局对国军不利,所以蒋介石只能调回杜聿明作为副司令来具体负责指挥。最后,刘峙率部撤离,而杜聿明被俘虏。
除了战场上的总指挥外,场外的领导也极为重要。中共方面的领导人就是以毛泽东为主席的重要军委,而国军方面就是以蒋介石为主的国防部等。是他们对各自军队进行着部署和调遣,指挥和领导人也是由他们任命的。比如,淮海战役的设想自粟裕提出后就是由中央军委同意和完善,之后总前委的组建也是他们的决定。
淮海战役真相
淮海战役在大多数史料或者教科书上的记载中,最后是解放军以60万的兵力战胜了国民党80万的兵力。按照这个说法的话,中共是以少胜多的奇迹,但是不少人的研究中真相并非如此。
总前委塑像
排除部分污蔑扑脏水的人的说法,比较可信的观点是,就正规军的数量而言,国军并不比共军多,甚至比对方少。因为解放军除了参战的60万正规军还有40万的民兵,此外还有整整543万的支前民工,而他们承担了80%的粮草弹药和装备的运送,此外,护送伤员的担架也是他们负责的。由此可见,共军的后勤工作几乎都是民工完成的,军队的组成肯定都是正规军。而国军方面,有不少兵力是后来增援的,而且除了七大兵团还有两个是绥靖区,其中一个更是大部分起义。此外,其中有些部队是临时编成战斗力很低,甚至有些空番号,可见80万的国军水分不少。
下一篇:京都三明之一诸葛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