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政使,明朝时期布政使和知府有什么区别?

2023-09-07 01:53 来源:蝶族生活网 点击:

布政使,明朝时期布政使和知府有什么区别?

明朝时期布政使和知府有什么区别

不是布政使是省级的,知府是府一级的。如山西布政使,大同知府。大同是山西省的一个府明清时期的行政三级划分是省、府、县。换到我们现在的话,大约差不多是省、区、县这个样子。

明朝时期布政使和知府有什么区别

用白话清布政使与安察史区别

清朝时候布政使又叫藩司或者东司,管一省行政,财政以及州县官员的人事安排。

按察使又叫臬司或者西司,管一省的司法和武装力量。两者同一级别。布政使略占上风。

用白话清布政使与安察史区别

布政使和巡抚哪个品级和权力大

一、按察使和布政使是设置于全国十三司(相当于后来的十三省)的三个部门的最高首长,即每省所设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和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的负责人。按察使即按察司最高长官,主要职责为执掌刑名按劾,相当于今天的公检法外加纪委负责人,可用如今的省政法委书记来比对。

二、布政使是布政使司的最高长官,主要职责为财政和民政。相当于如今分管财经和民政的副省长。

三、巡抚原是临时派遣性质,称为巡抚某某地,相当于由中央就某地某事派出的特派代表;到了宣德年间以后,渐渐成为定制。清沿明制,并正式规定巡抚为一省的最高长官,其职掌民义上是以治民为主,但事实上是兼理军民,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和刑狱。清代,巡抚有直属军营,称为标营。巡抚略相当于今天的各省一把手。

四、总督也像巡抚一样,一开始并非定制。明初,有军事行动时,任命京官为总督军务,事罢则撤。到成化年间,始有定制的两广总督,驻节梧州,以后各地增置,遂为定制。清代,正式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综理民政、军政。此外,还设有管理专门事务的总督,如河道总督治河,漕运总督管漕运。总督一职在今天没有可以比照的职务,略相当于五六十年代各大区一把手,如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巡抚不是总督的下属,虽然总督的权力可能更大,级别可能更高些,但它们是平行的,可以互相监督; 不同的是管辖的地方,巡抚只管一省,而总督可能是一省,也可能是两省甚至三省。一省既设巡抚又设总督,显然政出多门,所以清末维新时的一条措施就是只管一省的总督都裁撤。

明代布政使参议是几品官

承宣布政使,官名。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明洪武九年(1376年)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宣德以后因军事需要,专设总督、巡抚等官,都较布政使为高。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但江南省(后分为安徽、江苏两省)、陕西省(后分为陕西、甘肃两省)和湖广省(后分为湖南、湖北两省)设有两布政使。二司的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一般省里设有三司,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第三个负责指挥军事,很少参与地方政治,故很少提及。从二品,掌管一省的财政、民政。

清朝的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通商大臣是什么意思

布政使,管一省行政,财政及人事。相当省长吧。

按察使,有个察,管司法。相当省高级法院院长。

巡抚,一省长官之首,总领全省军政。相当省委书记。

总督,清代的总督一般都是跨两省(一个省的也有,比如四川),比巡抚权重,比如湖广总督(林则徐就这是这个),两江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等。一般是两省的最高军政首脑。

通商大臣,1840年鸦片战争,大清战败,和英国签了《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这五个地方主管和洋人通商事宜的官员,就叫通商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