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煖离开赵国去了哪里(80岁仍能攻占30座城)

2023-08-18 04:23 来源:蝶族生活网 点击:

庞煖离开赵国去了哪里(80岁仍能攻占30座城)

有这样一个人,他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将,却鲜为人知,甚至连某度百科里都没有这个人;

有这样一个人,他早年出仕,有几十年的人生空白,却在晚年时期,以80岁的高龄,大放异彩,成为赵国可以依靠的大将;

有这样一个人,他敢率领五国联军,进攻秦国,并且曾一路凯歌打到咸阳城下;

有这样一个人,他挽救赵国危难的江山,却扶不起昏庸的君主,他让赵国重新确立起山东六国霸主的地位,却挡不住奸臣的霍乱;

有这样一个人,他论才能可与张仪苏秦相提并论,论指挥能力可比肩四大名将,但是却被历史忽略,被所有人忽略;

有这样一个人,他是战国最长寿的将军,80岁高龄仍能带兵打仗,连横五国,但是却成为赵国最后的余晖,他就是老将庞煖。

庞煖离开赵国去了哪里(80岁仍能攻占30座城)(1)

只是你知道他为什么一直被忽略吗?你知道老将庞煖有多厉害吗?这篇文章带大家走进历史,走进那个叛乱的年代,去感受一下这位被忽略的历史名将。

庞煖,一作庞焕,战国末年赵国将领、纵横家。他曾经与武灵王论兵,为武灵王阐释了百战而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的深刻意义。并擒杀了燕将据辛,合纵五国伐秦,庞煖的知名度最高,在魏惠王时效力,庞氏曾经在魏国成为显族,但是庞涓败桂林,死马陵,此后魏国也一蹶不振,庞氏在魏国就失了势。

后来,魏王派庞葱陪伴太子,到赵国当人质,庞葱担心此去之后,魏王不再亲近自己,便说了个三人成虎的寓言,然而后来,他还是失去了魏王的信任,也有可能庞葱因此就跑到赵国谋求发展,庞煖大约是庞葱后人,和庞涓能够拉的上点关系,也就是说,在前三世纪初,庞煖已经成年,并受到武灵王的重视。

武灵王是一个招揽人才很开明的人,以个人魅力吸引了大批名城名将,汇集赵国,但是沙丘一乱,人心四散,这也是赵国人才任用没有形成良性制度的提现。

依据庞煖论兵的史料,基本可以确定他的出生时间约在公元前320年左右,他可能比后来出现的廉颇、蔺相如等人都要年长。

赵国经过沙丘之变后,赵国公子成、李兑当道,不久公子成老终,赵国为李兑把持,像庞煖那样一大批曾经受到器重的人都被排挤,此后五十年间,庞煖的行迹无法把握,只知道他可能是跟随了鹖冠子,继续钻研学问去了。

鹖冠子是楚国人,曾经也是武灵王账下红人,沙丘之乱后,鹖冠子、庞煖师徒两就回到楚国,隐居深山,潜心修学,鹖冠子主张道家言。

《汉书 艺文志》中有道家《鹖冠子》一篇,同时鹖冠子也比较关心政治,军事,人生等问题,在继承道家的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学派的观点,有所发展,这与战国后期出现了很多兼收并蓄大家的趋势,也是符合的。

庞煖跟随鹖冠子修行,当然经常轮对,所以后来鹖冠子、庞煖的门人完成《鹖冠子》一书时,也就经常通过他们两人问答的形式来阐述,在此期间,庞煖可能也开始著书,《汉书 艺文志》中兵权谋家,有《庞煖》三篇,纵横家中也有《庞煖》二篇。

可见,庞煖应当是一个既精通兵法、纵横术又通黄老之术的人,他比他的老师鹖冠子更接近于杂家。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偃继位,是为赵悼襄王,此时赵国兵权掌握在廉颇手中,悼襄王试图废去他的兵权,而任命长期担任廉颇副手的乐乘为将,廉颇还是没能改去那种骄傲的秉性,拒绝交出兵权,赶走了乐乘,后来自己也畏罪潜逃了。

这样一来,赵国一下子就少了两名大将,再加上公元前264年左右,赵奢病故,邯郸之战中蔺相如病故,赵国到了人才凋敝的程度,到了公元前243年,北边守将李牧率军攻克了燕国的武遂和方城,但是代、雁门、云中各郡尚需要将领驻守,李牧无法回到邯郸,长期担任赵军统帅,正在这个时候,不知道谁想起了已经年迈八十老不死的庞煖,于是向悼襄王举荐这位可以说得上是四代元老级别的人物。

悼襄王立刻接见了老庞煖,并向他讨教了治国之道,庞煖年虽老迈,但是思维敏捷,流畅地回答了悼襄王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两人一拍即合,悼襄王随即任命了庞煖为统帅。

公元前242年,好大喜功的燕王喜完全没有吸取当年栗腹散师六十万的惨痛教训,又询问大臣据辛,能否趁赵国换帅之际,捞他一把。

这个剧辛也不是一般的人物,当年在赵国也曾服侍过武灵王,他是法家的代表,有著作《据子》九篇,沙丘之乱后,剧辛闻得燕昭王求贤若渴,便前往辅佐。在燕国他可能实行了一定的变法图强,所以后来燕昭王的国力才会如此之强。

庞煖离开赵国去了哪里(80岁仍能攻占30座城)(2)

联军破齐前夕,剧辛作为燕国的使节,和邹衍一起游走各国,达成对齐国的包围网,联军大败齐军于济西后,剧辛曾经和乐毅争论过,是否要进一步攻入齐国腹地的问题,他主张逼迫齐国割地,获得实际利益,说明他实际上是一个比较谨慎小心的人。

四十多年过去了,剧辛也有可能由于燕武成王家族的排挤,而没有继续得到重用,但是这时他重新得到了燕王喜的赏识,也已经七十多岁的据辛凭借着当年自己和庞煖共事时的印象,对庞煖做出了评价,他认为庞煖是易予的,所以燕国以老据辛为帅,南下攻打赵国,而这也正是庞煖第一次带兵打仗的机会,也可以让世人看看,他究竟是孙武型人才还是赵括那种纸上谈兵的类型。

双方交战战况不明,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剧辛对庞煖错误的估计,断送了燕军二十将士的性命,也断送了他自己的性命,他忘了人是会进步的,五十多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可以有惊人的改变,也许据辛临死前还在懊悔,如果自己提前几年死去该多好,这样他就是一位以盛名流传后世的人物,然而现在却落入笑柄。

庞煖对燕国的作战顺利,不但稳固了他在赵国的地位,也使赵国重新赢得了在列强中的威望,战国最后一次合纵行动,正是由于这场战争的助力,终于达成,庞煖名正言顺地成为了联军统帅,这次合纵除了齐国和刚刚被打废的燕国没有参加以外,三晋,楚国,以及小国卫都参加了。

五国联军于前241年,收复了秦国从赵国夺去的寿陵,庞煖认为攻秦之时,屡向西进攻,均在函谷关被阻,不如绕道蒲阪,南渡河水,迂回至函谷关,可以出其不意。五国联军分路出蒲阪,进展顺利,在咸阳大门口与秦军相遇,吕不韦分析联军情况,楚军远来,军士疲惫,战斗力不强,但楚国为大国,影响较大,如果楚君战败,则联军必不战自溃。

于是他决定先以精锐部队趁联军夜间疏于防范,突袭楚营,楚军东撤。此后便迁都于寿春。四国军队闻得楚军先退,军心动摇,皆请退军。庞煖只好应允。

庞煖离开赵国去了哪里(80岁仍能攻占30座城)(3)

尽管庞煖足智多谋,善于纵横,无奈五国联军同床异梦,协同不力,终于无功而返,从此山东各国再没有实际的合纵抗秦的军事行动了,这次庞煖带联军伐秦的行动失败,虽然不全是他的责任,但是也体现出老庞煖开始力不从心了,他的兵法权谋也就止于这种程度了。

再后来庞煖在赵悼襄王的授权下,出兵攻打燕国,一路势如破竹,就在要拿下燕国都城的时候,秦国攻赵,包围邯郸,老将军不得不回军驰援,半路被王翦埋伏,二十万大军全军覆灭,庞煖羞愧难当,弃甲离去,不知所踪。

公元前228年邯郸城破,6年后,赵国彻底灭亡。下一年,秦国灭齐,中国归于一统,至于老将军庞煖可能是再次归隐,也可能是赵国灭国后郁郁寡终,反正至此之后他的下落无人能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