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陷入道德困境(心理学未解之谜你怎么看)

2023-07-20 17:57 来源:蝶族生活网 点击:

人为什么会陷入道德困境(心理学未解之谜你怎么看)

这是个关于一名可怜男子的故事。

海因茨的妻子患上了特殊的疾病,该病症在当时的医学界还没有能够治愈的方法,正在她一步步地向死亡临近时,一位药剂师研制出了可以治疗这一特殊病症的药物。其药物的成本为200美元左右,不过加上药剂师为研制此药而投入的心血和时间,还由于此药在市场上的稀缺,因此其在市面上的价格竟高达2000美元。

海因茨为了挽救妻子,不顾颜面四处筹钱,但最终也只是筹到了1000美元,这仅仅是药价的一半。海因茨拿着这笔来之不易的筹集款找到药剂师苦苦哀求,让药剂师以1000美元的价格卖给自己,或者自己赊账日后慢慢偿还。不过,药剂师一口拒绝了海因茨。

陷入绝望的海因茨最终选择了极端的方法,他砸开药剂贮藏室的门,强行拿走了特效药。不过,因药剂师的举报,没等海因茨把药物送到妻子手中,就被警察抓进了监狱。不久后,法院对海因茨的这一盗窃行为进行了审判。

人为什么会陷入道德困境(心理学未解之谜你怎么看)(1)

假如,你们是陪审员的话,会怎样回答以下提问呢?

你认为海因获是有罪还是无罪?

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你觉得药剂师对海因茨要求的高昂药价是否合理?

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我们抛开法律的框架,谈论一下在这一事件中,最脱离道德的人是谁?是药剂师还是海因茨?

海因茨的故事和以上提问都是由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编写出来的,他为了测试人们的道德性发展水平而编出了这个故事。他认为思考能力和道德存在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道德水平的高低可以左右人的思考和判断力的高低。

人为什么会陷入道德困境(心理学未解之谜你怎么看)(2)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道德与思考能力有什么关系?如果把道德的问题看成是善与恶的问题,那么这应该是性格的部分才对,怎么会归结到思考的范畴里呢?罗杰斯曾经说过:“我们在各自的世界,做最佳的选择。”大部分人在一般情况下都不会特意做出坏决定,我们都会做自认为正确的事情,而且还希望他人也做出和自己一样的行为。

即,道德性指的就是以自己的判断为标准,行使正确的行为。因此,首先懂得判断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又是错误的,这是至关重要的。

伦斯科尔伯格根据上述内容,把道德性的判断分为了以下三个阶段。

1.人们进行道德性判断的最基本方法——第一阶段只看结果的好坏。假如,某一行为的结果产生了好的效果,那么人们就会认为它是一件好事;相反,如果没能出现一个好的结果,不管它受到何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这件事将只能沦为坏事。这一阶段称为“前习俗水平”。属于这一阶段的人们认为海因茨不是因为道德败坏而受到惩罚,他之所以要面临法院的审判,就是在这一事件中做了坏事;与此相反,海因茨一心只想挽救自己的妻子,所以做出挽救妻子的行为是正确的,有着这种想法的人也属于这一阶段。

他们只是以眼前所见的结果作为判断依据,所以最终很容易陷入矛盾之中。例如,站在海因茨的立场上而言,偷取药物挽救妻子,为的是一个好的目的;不过在药剂师的立场而言,遭遇盜窃只会是一个坏结果。根据从谁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对同样的结果也会存在不同的判断。因此,这一阶段的道德判断会迅速到达极限,并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人为什么会陷入道德困境(心理学未解之谜你怎么看)(3)

2.到达第二个阶段的人会根据始终不变的某种绝对性因素作为判断标准。这一绝对性因素一般是法律规则、道德,这一水平称为“习俗水平”。如果,对某一行为在法律上有处罚规定,或是大多数人的评价都是负面的话,其行为一定就是错误的;与此相反,在法律上没有规定,而且不违背道德的话,其行为也是无可厚非的。这阶段就是道德规范开始内化的时期。

在该阶段中,站在海因茨立场的人会觉得药剂师过于冷酷无情,他们认为挽救生命才是最重要的。不过,站在药剂师立场上的人会却认为不管怎样海因茨犯下了盗窃罪,应该受到惩罚。这一水平的判断方式也存在着缺陷,因为无论法律还是道德,都不是完全绝对的,它们也是随着时间、客观环境的改变在改变着。所以,还有一部分人会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3.在这最后的一个阶段里,人们脱离了法律或道德的约束,根据普遍而又合理的价值基准作为判断和思考的准绳。这一阶段称为“后习俗水平”。当然,在该阶段中,海因茨可以判为无罪,也可以判为有罪。在主张无罪的立场上,海因茨砸开药店的门进行偷窃固然是违反法律条例的,但他也是为了救人命而做出的最后抉择,所以这可以得到宽恕。即,根据“尊重生命”的基本原则进行判断。

人为什么会陷入道德困境(心理学未解之谜你怎么看)(4)

当然,不能因对生命的尊重,而让所有相类似的案件都以无罪宣判。由于海因茨窃取了所剩不多的药物,让患有同一疾病的其他患者们失去了通过正当的方法进行购买,挽救自己生命的机会从这一点上他可能会是有罪的。

不管怎样,达到这一阶段的人们明白自身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无须与自己所属的集体的原则一致。因此,这一阶段的人们会根据自己的良知判断行为的对错。这是一个不以法律和道德作为绝对衡量依据的,根据情况或形式采用适当判断的时期。这一阶段可以说是达到了真正自由而又不影响他人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