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试海成功(蛟龙号多少米海试成功)

2023-11-07 23:15 来源:蝶族生活网 点击:

蛟龙号试海成功(蛟龙号多少米海试成功)

蛟龙号试海成功的消息,这是中国第一次在深海进行科考,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南海进行科考。在这次科考中,我国发现了一个神秘的物体,它的身体非常庞庞大,长度超过了50米,宽度超过了30米,重量超过了200吨。

青岛财经日报 记者 官芝馥

近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科学家完成2017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8航次)南海深潜科考任务,顺利凯旋。本次南海深潜共享航次是海洋国家实验室在中国大洋协会、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的支持下主导实施的首次深海载人深潜行动计划,标志着海洋国家实验室打造的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在驱动科研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蛟龙号试海成功(蛟龙号多少米海试成功)-第1张图片-

南海深潜凯旋

蛟龙号深潜可靠成果丰硕

据了解,在4月26日至30日的5天中,“蛟龙”号共在南海中部海山链珍贝海山区和南海北部陆坡峡谷浊流区实施了4次密集下潜。其中,在珍贝海山的2次深潜科考,也是我国首次沿南海海山剖面自下而上进行的系统观察和取样,比较系统地获取了玄武岩样品、沉积物样品以及近底海水和生物样品。在南海北部,“蛟龙号”2次下潜浊流沉积,获取了南海北部台湾峡谷现代浊流直接的地貌和沉积证据,为丰富本地区峡谷浊流提供了有效依据。

记者了解到, “蛟龙”号本次深潜科考,自三亚起航,历时34天,航行2219海里,累计下潜9次,常规调查16站位。来自海洋国家实验室的9位科学家执行参加了本次任务。据担任此次深潜科考首席科学家石学法介绍,本次深潜共拍摄了30多G内存高精度海底视频和照片资料,对开展新生代南海海山链成因、南海构造演化以及南海生物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共享平台驱动科技创新

此次在对南海深潜科考规划、论证到实施完成的过程中,海洋国家实验室主导探索出一船多能、一船多用、航次共享、样品开放的大洋科考新模式。据石学法介绍,深潜任务完成后,本次深潜科考获得的样品、数据资料,将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科学家开放共享。

据了解,海洋国家实验室试运行以来,致力于打破科研机构和科研力量“碎片化”现象,通过开创联合攻关的全新局面,从而推动海洋数据的开放共享。目前海洋国家实验室已经创设多个公共科研平台。其中,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目前,依托于科考船共享平台,海洋国家实验室正在统筹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深远海科考船队,通过实行航时共享原则,降低船舶运行成本,从而实现每个航次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

此外,据石学法介绍,此次蛟龙号共享航次执行确定的4个潜次也是海洋国家实验室首次广泛征集科学需求、由多学科专家共同研讨确定并共同实施调查和研究的潜次方案。在这个共享平台上,科学家们可以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联合攻关,促进海洋科学与技术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