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镜先生(诸葛亮出山前,水镜先生做了10字预言,结果字字成真!)

2024-01-20 14:29 来源:蝶族生活网 点击:

水镜先生(诸葛亮出山前,水镜先生做了10字预言,结果字字成真!)

“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三国时期,流传最广的名言莫过于水镜先生司马徽对刘备说的这句预言式的评价了。

伏龙即卧龙,指南阳诸葛亮,凤雏就是襄阳庞统。

当初刘备正是因为听到了这句话,才会三顾茅庐,礼贤下士,请得诸葛亮出山。

按理说刘备广招人才,将诸葛亮,庞统都收入了麾下,相当于给自己安了“双重保险”,应该可以安定天下,兴复汉室,一统华夏了。

但人算不如天算,设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三人最后的结局都不尽人意,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鞠躬尽瘁病死五丈原,庞统更是刚刚展露才能就不明不白死在落凤坡下。

那么,

是司马徽说错了,还是刘备诸葛亮和庞统他们做错了?

其实,司马徽没有说错,他说的“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是有前提的,或者说,是有条件的。

当初诸葛亮出山时,司马徽就曾留下10字预言,直接判定了诸葛亮的结局!

官渡之战失败后,刘备选择了投奔荆州牧刘表。当时刘表年事已高,正面临着立继承人的难题,长子刘琦能干,却没后台,小儿子刘琮虽然无能,却有蔡氏一族撑腰。

刘备看好刘琦,并说了许多对刘琦有利的话。因此得罪了支持刘琮的蔡瑁一派。于是,在一次刘表邀请刘备前往襄阳赴会的时候,蔡瑁选择带兵追杀他。

危急时刻,宝马的卢载着刘备一跃而起,跨越了宽阔的檀溪,把追兵甩在了溪流的对岸。蔡瑁追不上,只好放弃。

没想到这次的危机竟给刘备带来了巨大的转机。刘备甩掉追兵后,策马前行。在途中遇到了一个牧童,让他意外的是,牧童一见到他就脱口而出,叫出了他的名号“刘玄德”。

刘备还未细想明白,牧童就邀请他去见师父“水镜先生”。原来,水镜先生曾预言刘备今日会来,还说出了刘备的大致形貌。牧童也是因此才能认出刘备。

见面后,刘备惊觉水镜先生果然不是凡人。

只见其人松形鹤骨,器宇不凡,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样,让人见之忘俗。

水镜先生见到刘备就向他分析道,刘备身边虽有很多人才,但大都是武将,没有“经纶济世之才”。

水镜先生还预言,刘备日后“天命有归”“龙向飞天”。刘备听后大惊,要知道这时的刘备正处于人生低谷,万分落魄。就连他自己也认为自己命途多舛,没有成大气候。

于是他央求水镜为自己推荐一些人才。

水镜先生直言:

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为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意思是一般的读书人和见识浅陋的人怎么能认清天下大势呢?只有能认清天下大势的人,才称得上是俊杰。

在刘备的追问下,水镜先生才说出他心中的人选,也是水镜先生最得意的两名弟子:诸葛亮、庞统。

刘备听后三顾茅庐,终于如愿请到了诸葛亮出山。

但听到诸葛亮下山的消息,水镜先生却仰天大笑,说出了非常有深意的一句话:

“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10个字,但蕴含着深奥的哲理,并且一一在诸葛亮身上应验了。

诸葛亮出山后,得到刘备的最高礼遇。刘备接受诸葛亮的建议,先后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这是“得其主”。

为什么又“不得其时”呢?

诸葛亮出山之时,曹操已经一统北方,大势已成。官渡之战后,曹魏大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而东吴一地占尽地利,坐拥长江天险,在战略位置上易守难攻。历经几代,孙权也是在江东独占鳌头。此时的刘备,还寄人篱下,要想谋取天下,难度实在太大。

因此即使诸葛亮有着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才能,也只能勉强为刘备打下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死后,后主刘禅才能远远不及其父刘备,蜀汉后期人才凋零,国力在三国中是最弱的一方。

诸葛亮殚精竭虑,几度北伐,最终也是有心无力,带着无尽的遗憾病逝于五丈原。

诸葛亮虽为一代奇才,一生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也正是应了那句“得其主,不得其时”!

尽管如此,身在风云乱世,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为兴复汉室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也算是演绎了乱世的忠贞传奇。


来源:微信公众号“品读诗词歌赋”

作者:向小园

编辑:杭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