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过几天学的王廷江:捐厂600万村集体,贫穷村发展成亿元村

2024-10-07 06:58 来源:蝶族生活网 点击:145

上过几天学的王廷江:捐厂600万村集体,贫穷村发展成亿元村

山东众多鲁商之中,有一位鲁商是不能不提的,因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他只上过一天学,却使一个远近闻名的贫穷村发展成为了一个亿元村。

他曾经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却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知名企业家。他就是新时期农村艰苦创业的带头人、原华盛江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廷江。

沈泉庄曾以“两头冒尖”远近闻名。1988年,有400多家农户的沈泉庄工农业产值仅90万元,人均收入不足300元,并且还欠外债10多万元,在罗庄36个行政村中名列倒数第一。

村里的致富模范,靠卖瓷器、跑运输起家的王廷江已积聚了600万元资产,成为临沂地区的巨富之一。

1989年11月,在昔日的村民委员会办公用的几间草房里,王廷江当选了村委会主任。王廷江当即把价值420万元的白瓷厂和180万元的资金给了村集体。

1992年,全村完成工业产值1.6亿元,实现利税1750万元,全村400户中有256户住上了别墅。1993年组建了集农、工、贸于一体的华盛集团公司。

可以理解成:

王廷江以牺牲沂蒙山区第一个“百万富翁”为代价换来一个亿元村的崛起。

王廷江在把自己600万元家当献给全村人的同时,也把自己整个人献给了沈泉庄。

1996年,有来自日本的媒体采访王廷江,暗示性地问他:你捐厂是不是被强迫的?

王廷江回答:

我认准的事,谁也拦不住;我不干的事,谁也强迫不了。

多年后,王廷江还是一样的回答:

如果纯碎为了钱的话,当时把钱一存,光利息也够花一辈子的了。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作为一个男人,要的是一番事业。

而王廷江本人为了挣钱没黑没白地苦干,为省钱以至于出差很少在宾馆吃饭,总是找个小饭店,吃碗面条或是吃个包子。即使出国,他也总是带些煎饼、咸菜和方便面。

小时候家里穷,王廷江一共也就上了几天的学,至今识字也不多,不过他却对企业管理、企业文化显示出独特的理解。

王廷江要求所有下属企业的负责人集体看电视剧《三国演义》、《康熙王朝》,看电视剧的时候,一个都不能少,看完后,必须认真结合工作写出观后感。

王廷江本人也喜欢看《三国演义》、《康熙王朝》、《武则天》。王廷江每当乘飞机出国,他都要提前买几套历史剧的光盘,平时没时间看,就借着在飞机上的时间给看了。

华盛江泉集团83%的股份是属于村集体的,每年都要拿出相当的利润作为村里的公共积累。这是沈泉庄村发展的后盾,含糊不得。

1992年沈泉庄被誉为“沂蒙明珠”。

1995年,山东省开展“三学”活动,学习孔繁森、王廷江、韩素云。

1996年8月,“王廷江事迹报告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王廷江被誉为新时期农村艰苦创业的带头人。

2000年至今,华盛江泉集团先后上了热电、电解铝、焦炭、钢铁等六大项目,但环保工作却一直做得很好。

王廷江说: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蓝天,我不能为后代留下后患,不能祸害老百姓。

之后的30多年里,王廷江把这家公司做成中国企业500强,2018年的营业收入达215亿元。在2019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上,华盛江泉集团列第409位。

90年代初,沈泉庄旧村改造完毕之后,一位领导人下来视察,看到一位83岁的老人坐在家门口,就问:“拆掉老房子,你们是真心欢迎吗?”

老人说:“双手欢迎,千年少有啊。”

“你知道谁在做这个事情吗?”

上有党中央,下有王廷江。”老人说道。

王廷江爱说这样三句话:

一是富了就要报党的恩;二是当家就一定要让老百姓说共产党好;三是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做人不能只为钱财活着。

一份人大系统内的刊物如是评价他:

作为人民代表,王廷江不负人民对他的厚爱和期望,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政议政,在积极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的同时,尽力帮助五湖兄弟解决困难,支援四海民众脱贫致富。

2013年,年仅37岁王文涛(王廷江唯一儿子),决定向临沂市政府捐款15亿元,建设蒙山大道高架路,这是全国第一条由民营企业独资捐建的高架路。

对于王廷江的成功,有人说是时势造英雄,有人说是英雄善处世。

诺大的中国,如果能出多几个像王廷江这样的实干企业家,那该多好。中国需要华盛江泉集团这样有活力的企业,中国也需要王廷江这样正能量的企业家。

不知山东的朋友,对这位富豪的有何感想呢?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