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力量」用双脚丈量太行山,他是大山深处的“苦行僧”

2023-12-01 05:05 来源:蝶族生活网 点击:118

「青年力量」用双脚丈量太行山,他是大山深处的“苦行僧”

【青年力量】第二十一期

视频加载中...

2018年9月28日,由河北大学、保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单位联合共建的“河北大学保定文化发展研究院”举办了签约仪式,各单位领导以及研究院下设的多个中心主任都出现在了签约仪式上。但这其中,并不包括“乡村文化振兴研究中心”的主任,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贾慧献。

会上,有不少与贾慧献相熟的专家学者,他们都知道,“贾慧献又去太行山‘流浪’了。”

贾慧献

本报记者 李昂、程功 文/图

“流浪”在太行山,他是一名“苦行僧”

2018年暑假,贾慧献再次开启了他一个人的“太行乡土游学”之旅,与之相伴的只有一辆车和一袋干粮,还有就是那一缕对太行山的眷恋。

这次游学历时9天,贾慧献“每天步行两万步”,走过了河北和山西两省相邻的九个县五十多个村落,在山乡中邂逅了太多内容美丽的建筑和故事。

“棒槌火”里的民间风俗、“孤冷的二层楼的乡村弃院”、中西合璧的大门、“肌肉感”十足的石雕……

砖雕的钟表、元朝的民居、明清的斗拱、张扬在墙上的“山花”和“太行第一斜碾”……

听闻那些曾在山村大院里“赵匡胤藏金帽盔”的故事、地主家七岁女儿被活活打死的故事。

遇见九十多岁小脚老太做手工活、奔跑嬉戏又羞涩的孩童、骑毛驴的亲切老汉、爽快正直的大姐。

这已经不知道是他这些年来第几次“流浪”在太行山中了,贾慧献说,“所有这一切都抵不过这方土地最真诚的平民,他们是老师,我从他们那里汲取了大地的精气神。”这,是他始终在追求的那个“平静的世界。”

喜欢“在太行乡土流浪”的贾慧献1981年出生于涞源县太行山深处。尽管已经从深山中“走出”将近20年,但大山深处的一切,始终对他有着无比的吸引力。

苏轼在《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中言到,“此心安处是吾乡”。太行深处,似乎永远是贾慧献的精神故乡。他说“乡土是记忆里挥之不去的一抹颜色,是感动到落泪的熟悉的味道,乡土是我的信仰。”为了这份信仰,贾慧献十余年里漫步在太行山脚下,周边的山西东部、河北西部、河南北部甚至河北北部燕山一带,都曾留下了他“苦行僧”一般的脚步。

除了对乡土的眷恋,贾慧献把他的“苦行”归结为一种社会责任感。对于乡土古建筑和古文化,他所进行的是一种“抢救性发掘”。“乡土文化是立体的、博大的,根植于农耕社会大背景下的千年文明的彰显”,贾慧献曾经这样评价乡土文化。

但这样一种巨大的精神文化,却因为种种现实原因并不能够进入到主流研究的学科评价体系。“搞这种研究,可能耗费巨大精力,却很难说能在一个固定的周期内保证拿出相应的学术成果;加之其跨历史、建筑、文学等多个学科的性质,因此很少有人去做这个。”贾慧献说。固此,这种社会和文化责任便落到了被朋友们口中“魔怔了”的贾慧献身上。

贾慧献的办公室里,挂着两块牌子,分别是“跨学科建筑文化研究中心”和“太行民艺研究中心”,他说,“两块牌子,虽然都是虚的,要有做实的心态。”

贾慧献办公室内的两块牌子

和阿甘的奔跑一样,贾慧献的“苦行”也并不缺乏追随者。今天的河北大学里已经有了“太行乡土课”和“太行乡土文化研究社”,每年都有新生加入到“苦行”的队伍中来,和贾老师一起用双脚去丈量太行山。而追随者中年龄最小的,是贾慧献7岁的儿子。太行乡土情,正在通过师徒、父子这样的关系,实现着她的代际传承。

贾慧献办公室的陈列

守望太行山村,他做起“太行人家”

让原本籍籍无名的贾慧献出现在公众视野内的,是一个在2016年横空出世的微信公众号:“太行人家”。这是贾慧献研究太行古村落和保定古城并对外传播研究成果的个人公众号。2年多来,“太行人家”已经刊载了239篇原创文章,其中绝大部分出自贾慧献之手。这些文章中,时有流量与口碑俱佳的“10万+”出现。2017年,这个刚刚创立一年的微信公众号进入了由保定市网信办、保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以下简称“保定市文广新局”)联合主办的“个人自媒体类十佳文化微信公众号”的序列并高居榜首。

创办至今,贾慧献认为“太行人家”以后发展的“线”已经很清晰了。“这是一项公益性质的文化事业,只用作文化研究。”

太行人家

在市场经济大潮席卷而来的今天,坚守纯公益的阵地已变得愈发艰难。“太行人家”在用户体量、曝光量以及影响力上来看,已经使不少商家及投资人趋之若鹜,但熟悉“太行人家”的读者都知道,两年多来,“太行人家”没有植入过一条广告。

为了坚守独立和纯粹,贾慧献拒绝了一切在“太行人家”登载包括商业在内的一切非文化研究的内容。甚至有朋友希望在公众号上登载一篇爱心募捐方面的求助文章时,他同样予以了拒绝。“我可以个人给他们捐一些钱,但筹款文章确实不适合在公号上登载。我一旦开了这口子,以后的太行人家肯定就变味儿了。”贾慧献说。

始终在坚守着“完全独立性”的“太行人家”,有着数额不小的开销。仅只是购买资料的费用,每年就在三万元左右。这些支出,都由贾慧献个人来负担。这些费用来自贾慧献个人的工资以及在外承担的规划、设计等项目的收入,“因为研究这个是我的爱好,所以我愿意拿钱去做这个。”

太行人家部分配图

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尽管贾慧献认识到了一个人精力的有限,但“太行人家”至今也只能是“个人”,而非一个团队。被贾慧献拒之“太行人家”门外的,有不少有志于此的学生。“在没有经济支撑的情况下,我不可能让学生自费去跟我搞研究。”贾慧献说。因此至今,“太行人家”也只有“编外成员”,主要从事“资料整理工作”。

“太行人家”目前唯一的收入,来自“陌生人的支持”——公众号的“赞赏”功能。公号开办两年多以来,尽管大多只是几元、几十元,但积少成多,这笔“赞赏”的费用也累计到了三万余元。尽管难称可观,但贾慧献依旧将之视作珍宝。“这笔钱数额虽小,却如同‘火花’,是我用自己心换别人心换来的。”

太行山的人和事

这笔宝贵的财富,是太行文化的“产物”;得到太行山馈赠的贾慧献,又把它还回了太行山。“去太行乡村做调查、搞研究时候,经常会碰到那种特别真诚的老爷爷、老奶奶,我会从这些赞赏中拿出几十块来赠予他们,他们往往会因此喜之不尽。深山里的人们,很多有着我们难以想象的淳朴。”

太行山的人和事

“太行人家”未来的模式,贾慧献想要去走“公益商业”的路线。持续做大公众号的影响力,当IP足够成熟后,利用其开办商业,以商业支撑公众号本身。“为了保持绝对的独立性,我想让太行人家自己去养活自己。”贾慧献说。他不愿去走现代商业普遍走的“融资”路线,因为商场和商人总是以逐利为目的的,很难称得上是“同路人”。

留存古城记忆,他想为保定留下未来的798

“太行人家”的文章中,除了太行山古村落文化的研究,就是保定古城记忆的板块,这同样是1999年来保定上大学以来贾慧献的爱好。

为了保存并传承这些记忆,贾慧献多年来坚持逛古物市场的习惯。这里大多数的商贩都已和他熟识,因为他在购买这些资料时总是“出价最高。”

古城记忆

前不久,有朋友花费400元购得了几张保定古城的老照片。贾慧献得知后,马上出了一个令其难以拒绝的价格——1000元将照片转买过来。而1000元这价格里,有着贾慧献自己的小心思。

古城记忆

“能花好几百块去买几张照片,那他肯定懂得这里面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我要说出500去买,人家肯定不会卖;但如果我出800,人家就可能碍于朋友的面子会卖给我,但这里边就有个问题:没有下回了。所以我出1000,他高兴了,以后我再买也就容易了。”

1900年的保定

近年来,贾慧献对于这些古城历史记忆的收集,更可谓到了痴迷的境界。此前,他遇到了六张1900年保定古城的老照片,同样毅然买下。为保存这些上上个世纪的保定记忆,他花费了整整一万元。

古城记忆

这些对古城记忆厚重的情感,将贾慧献送上了工业遗产保护的舞台。

2018年4月,《保定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通过实施。拥有着昔日令无数城市欣羡不已的“八大厂”的保定,开启了自己的工业遗产保护时代。

工业遗产调查

同年7月,《条例》正式施行。保定市文广新局与河北大学合作,开始开展保定市首次工业遗产普查工作。专业对口、且在“太行人家”上多次写作相关文章的贾慧献,便成了这项工作的不二人选。

9月,普查工作正式开始。获得了政府支持的贾慧献,很快组建起了一直主要由河北大学师生组成的普查团队。这支精干的队伍将在今年12月完成这项工作。

工业遗产调查

关于古城的工业记忆,贾慧献说,“尽管这些工厂的功能已经失去或部分失去,但其历史意义和见证意义依旧巨大,因此应该予以充分保护。保护,是为了让他们呈现应有的状态。”

“这些工厂,在未来有可能是保定自己的798。”

化纤厂旧貌

贾慧献家乡涞源的名字,意为涞水之源。这条今天叫作拒马河的古涞水,起自太行山麓,经保定腹地东向流入北京。此河的流向恰与贾慧献的“苦行”方向相似:起自太行山深处的太行文化,古城保定的斑驳记忆,借着贾慧献的双脚而“滂沛十方”。

尽管行苦,但却心安。这位“流浪”的“苦行僧”同样也是一名“诗人”。

既然灵魂无处安放,不如随心去太行乡土流浪。

美输送到美的末梢——轻轻吟,浅浅唱,不惊,不咋,恰好。

太行之美,投射在贾慧献的笔端,如娟娟细流出于幽谷,不意间便已凝结成诗。

(部分内容取自微信公众号:连线传媒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