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的"父母无恩论"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同意父母无恩论?

2024-03-25 18:56 来源:蝶族生活网 点击:

孔融的"父母无恩论"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同意父母无恩论?

乍一听见“父母无恩论”这个词,很多人一定都会皱眉摇头,认为提出这种言论的人一定是一个不孝敬父母的“坏小孩”似的人。的确,这个词看上去完全是违背了我们一直所提倡的子女要孝敬父母、长辈这种思想,可是,如果你知道这句话最初是由四岁让梨的孔融说出来的,你是否会有兴趣去了解一下它背后的深意呢?

孔融的

“父母无恩论”近些年很多人在不断提起,此处的恩特指生育之恩。传统的孝道指的是,父母只要把子女生下来,就对子女具有了恩惠,子女就必须报恩。“父母无恩论”意指父母生育子女只是人类繁育的本能,父母抚养子女则是自己的义务,是自己的责任,因为是父母选择把子女带到这世上的。

“父母无恩论”最早是孔融提出来的。没错,就是那个让我们从小背诵的让梨的孔融,他的原话是“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意思是父母情动,所以有了子女,孩子在母亲腹中,犹如在瓶中,瓜熟蒂落,孩子就出来了。曹操一直都看不惯孔融,他发表了如此惊世骇俗的言论,曹操抓住就把他杀了,他的妻子儿女也未能幸免,与他一起共赴黄泉。

一千多年后,胡适和鲁迅也说了相似的话。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说,“生育也是常事,却以为天大的大功……前前后后,都向生命的长途走去,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

孔融的

胡适说道,“我想这个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我们做父母的不曾得他的同意,就糊里糊涂地给了他一条生命。我们即无意,如何能居功?如何能自以为有恩于他?他既无意求生,我们生了他,我们对他只有抱歉,更不能‘市恩’了。我们糊里糊涂地替社会上添了一个人,这个人将来一生的苦乐祸福,这个人将来在社会上的功罪,我们应该负一部分的责任。”

我们所接受的传统的孝道思想认为,父母给予了自己生命,那就是最大的恩情,作为子女,必须报恩。如果子女反问,“我如何求你让你带我到世界上了呢?征求我的同意了吗?给了我好的抚养了吗?让我快乐成长了吗?”父母往往会不知如何回答,结果就是说这孩子大逆不道,简直不懂世情人伦!该打!给了命就是恩情!

孔融的

这几位前人作为子女,其实很够格的。孔融早死,不说了。胡适听了母命,娶了小脚的汪冬秀;鲁迅随了母意,娶了朱安。胡适自从拿了薪俸,便负起侄子读书和家里用度;鲁迅在北京任职后,接了母亲、朱安和弟弟弟媳一起居住,他将最好的房子给母亲住,出门和回家必先禀告母亲,领到薪水,先给母亲买糕点,给零花钱,给母亲买她喜欢看的小说。这两位说出“父母无恩论”的大家,其实都是孝顺的典范。

他们并不是站在做儿女的立场说这些“大逆不道”之言的,而是站在做父母的立场上,对自己的子女持有这种态度的。他们的态度,更强调父母对子女负有天然的义务和责任,既然未经人家允许就生出来了,必须好好抚养教育,尽到做父母的责任,让子女好好成长。万万不可以功臣自居,处处教训儿子必须以老子为大,听从老子的安排,以生恩挟持子女以尽孝道。不养育子女,该老还是会老,白发不是独独为子女操劳而长。

孔融的

其实,感受到父母之爱的子女一定会从心里爱父母的。虽然养育子女是父母的责任,但大多数父母都做了远远超出义务的事情。尤其是如今做父母的,在子女身上更是倾注了举家之力。

不管与父母有过多少龃龉,大部分人最想回的还是家;有了喜悦最想与之分享的,是父母;有了能力最想回报的,还是父母。父母生病,侍奉床前的,是儿女;端茶送水的,也是子女。羊跪乳鸦反哺,受到了父母养育的恩泽,孩子自然会发自内心地回报以真情。

我想,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思想的进步,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一定会更加趋向对话与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