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官员的帽子是什么样的?有何讲究

2024-04-29 04:17 来源:蝶族生活网 点击:

宋朝时期官员的帽子是什么样的?有何讲究

官帽是官吏的制帽,是古代“头衣”的一种,以上问题趣历史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长翅帽”是宋朝官员佩戴的一种官帽,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乌纱帽。但这种官帽有别于之前的帽子,其特别之处在于,帽子后边长了两个长长的翅膀。其发明者就是宋太祖赵匡胤。

那么,宋朝之前官员的乌纱帽是什么样子的呢?为什么赵匡胤要将官帽设计成这个看起来有些奇葩的形状呢?

我们先来看看“乌纱帽”是怎么来的。

从“乌纱帽”的名字我们不难看出,这就是用黑色的纱制作而成的一种帽子。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里,乌纱帽逐渐演变成做官入仕的代名词。考取功名入朝为官后,被称作“戴上了乌纱帽”;反之,被削去官职,贬为庶民后,就叫做“摘掉乌纱帽”。

以至于发展到后来,人们约定俗成“乌纱帽”就是官宦的象征,是官员才能佩戴的帽子,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标记。

实际上,最初的乌纱帽,并非官员特权,而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曾广泛流行于百姓当中。据说,第一顶乌纱帽的发明者,是南朝人王休仁。

《宋书》中对这个细节记载如下:“明帝初,司徒建安王休仁制乌纱帽,反抽帽裙,民间谓之‘司徒状’,京邑翕然相尚。”

王休仁之所以制作乌纱帽,纯粹是一时心血来潮赶时髦,只想佩戴一顶和别人风格迥异的帽子,便将一块黑色的纱布四边抽扎起来戴在头上,一顶式样新颖、简单大方的乌纱帽就此诞生了。

但令王休仁没想到的是,这种乌纱帽一经问世就备受青睐,人们纷纷效仿,风靡一时,到唐朝后达到鼎盛。

乌纱帽作为官服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开始于隋朝。以帽子上玉佩块数的多少来区分官员等级。据说一品官职的乌纱帽上有9块玉饰,以此类推,五品官员只能镶嵌5块,六品及以下的官员则不能有玉饰了。

再来看看赵匡胤是如何改进乌纱帽的。

乌纱帽发展到宋朝后,宋太祖赵匡胤别出心裁地对帽子做了改进。他用铁片、竹篾做骨架,在帽子的两边各穿出一尺多长的翅膀。一旦晃动起来就忽忽悠悠的,官员们走路也因此倍加小心,生怕有个磕碰,撞坏了官帽。这种帽子学名叫展角幞头,俗称长翅帽。

赵匡胤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众所周知,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登上皇位的。在当初的兵变过程中,众多文臣武将都是他的同僚,而且都有拥立之功。待老赵坐上龙椅后,对这些昔日有功之臣自然十分客气,大臣们也没太把老赵放在眼里,平时少不了显得稍微随意一些。

尤其是上朝之时,大臣们总是喜欢交头接耳,家长里短地或聊天、或议论朝政,搞得老赵极为尴尬。当面呵斥吧,又怕伤了这帮出生入死兄弟间的和气;置之不理吧,又有失体统,败坏了朝堂的规矩。

一天早朝,赵匡胤一脸庄重地端坐在龙椅上,聚精会神地听着一位大臣的奏报。老赵想借此营造一个庄严肃穆的朝堂氛围,给大臣们做个表率,阻止他们在殿前窃窃私语。

可没过一会儿,几个大臣还是忍不住开始交头接耳,全然不顾朝堂上应该遵守的规矩。赵匡胤心中很是不爽,但他还是强压了怒火,没有当场发作,而是不露声色地继续听完了大臣的奏报。

退朝回宫后,老赵冥思苦想,怎样才能阻止大臣们在朝堂上随意交谈呢?终于,他灵机一动,在大臣们的帽子上找到了方法。他命人在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这样官员们就没法凑在一起交谈了,朝堂风气也严肃了很多。

不过,这种乌纱帽也对官员的出行造成了困难,因此,老赵又颁下旨意,平时上街就不用戴乌纱帽了,但上朝时是必须戴的。

围绕着长翅帽,还生出一则更有趣的故事来。

话说宋朝到了宋真宗的时候,有一日,宰相寇准为体察民情,微服私访。他换下官服,取下长翅帽,着便衣,将自己装扮成书生模样,来到京郊深入民间走访。

在一处茶馆里,寇准偶遇了一位老者,在和他谈完话起身离去时,这位老者突然间对寇准行了跪拜之礼。

寇准满脸疑惑地询问老者:“老先生,鄙人乃一介书生,你怎可对我行如此大礼?”

老者含笑答道:“先生乃朝廷高官,我心里自然是有数的。”

寇准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如何得知啊?”

老者回答道:“先生刚才进屋时左顾右盼,就像生怕你的长翅帽碰到了周围的物体一样。如果不是长期佩戴长翅帽,又怎会养成这样的习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