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淹七军的主人公是谁(水淹七军相关人物)
水淹七军的主人公是谁(水淹七军相关人物)
水淹七军,是关羽最后的高光时刻——如果不算刮骨疗毒。
这事情之所以能够成就,固然是关老爷及时发现战机所致。但是,从兵法而论,这种“以水佐攻”,无论难度还是对外在条件的依赖性都远远大于“以火佐攻”。
如果不是于禁犯下兵家大忌——“移七军转过山口,离樊城北十里,依山下寨”“不屯于广易之地,而聚于罾口川险隘之处”,水淹七军的事情是很难完成的。
而于禁又是怎样犯下这样的大错误的呢?是不懂兵法吗?不可能,于禁是大将,跟随曹操征战三十年,无论军事素质还是作战经验都是上上之选,否则曹操不会在关羽北进攻势凌厉的时候,指名道姓把驰援樊城的重任交付与他。
问题出在于禁的心理状态上。他置大军安危于不顾,违反军事常识安排营寨,目的只有一个——“自领兵截断大路,令庞德屯兵于谷后,使德不能进兵成功”。
这种心理状态的根源,还不仅仅是简单的嫉贤妒能。
这就牵涉到曹操在此次用兵的人事安排与战略指挥上发生的一系列失误了。
当然,派于禁为帅,原则上没什么问题。
但是,在庞德自告奋勇担任先锋,而且得到曹操肯定——“关某威震华夏,未逢对手;今遇令明,真劲敌也”——之后,董衡、董超基于“庞德不得已而降魏”“故主马超在蜀”“亲兄庞柔亦在西川为官”几项因素,向于禁作了使用庞德是“泼油救火”的分析。于禁对此分析坚信不疑 ,以至“连夜入府启知曹操”。
客观地说,这些分析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当时谁也没想到庞德会对曹操那么忠心耿耿),否则不会连曹操也觉得确实是个问题,于是“即唤庞德至阶下,令纳下先锋印”。
经过庞德“免冠顿首,流血满面”的一番表白后,曹操算是消除了疑虑,用很到位的语言抚慰了庞德,益发激起庞德的忠心与壮志。这里做得也不错。
但问题在于,身为主将的于禁已经对先锋产生了如此的成见,从人力资源配置的角度看,这种合作已经有了明显的裂痕,隐藏着较大的祸患。
在于禁看来,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却没有被采纳。而且更重要的是,凭自己“三十年”追随的履历,竟然没有撼动刚刚投降没几天的“西羌一小卒”——这对于“老员工”是非常窝火的一件事体。
当然,于禁不敢对曹操发泄怨气,但是其不满就势必向着庞德而去——打压之心油然而生了。
于是,庞德“抬榇出征”的举动就产生了多重效应:曹操深感庞德忠勇,三军也会觉得先锋给力,但作为主帅的于禁,只会认为这是对自己的示威——打压之心益发坚定了。
其实这个时候换上张辽或者徐晃都可以,理由随便就可以找出一大堆。
而曹操做好了庞德一头的工作,欣喜于庞德的表现,却没有对这个出现“暗流”“管涌”的组合进行任何形式的调整。
是没有察觉于禁心理发生的变化呢?是觉得这点事情不至于临阵换将?还是像关羽用潘濬一样,“今既差定,不必更改”(《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我们不得而知的同时,对这一点感到很大的疑惑,因为凭曹操的水平应该是可以看到这个问题的,处理张辽与李典的关系就是例证——原因大概只有作者罗贯中先生知道了。
不管怎么说,这样一来,于禁就有想法、有理由、有条件拍住庞德了。
但是,有条件不等于条件充分。虽然于禁是主帅,是先锋庞德的上级,但想打压庞德,必须有一个合适而权威的理由,否则没法操作——总不能说人家奋勇杀敌不对吧?在人家眼看要成功的时候撤梯子,也得有个让人家没法反驳的说法吧?
就是说,于禁的心理,主观上已经造就了事情变坏的可能性,但是其客观条件不足又形成了这种可能性的实现障碍。
结果,墨菲定律在这里开始发挥作用了,“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不但曹操,而且连策谋深长的贾诩,都没有发现问题。当曹操大赞“庞德忠勇如此,孤何忧焉”的时候,贾诩来了一句“庞德恃血气之勇,欲与关某决死战,臣窃虑之”。
可以肯定贾诩绝对是好心好意说了这么一句话。曹操也非常赞赏,于是“急令人传旨戒庞德”。
问题是,在于禁特殊的心理条件下,贾诩以至曹操本来正确的举动完全变了味道,成了曹操完全没有想到的决策失误。
当听到“关某智勇双全”这六个字的时候,庞德仅仅表示了对关羽的不服,并没有意识到这对他意味着什么——曹操、贾诩都没有反应到的于禁心理,庞德更不会想到。
而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虽然仅仅说了一句很正常的话“魏王之言,不可不从”,但于禁当时的内心几乎就是一个爆炸式的狂喜!喜大普奔!欣喜若狂!
于禁知道,这句话在曹操仅仅是个“稳定剂”,但对他于禁就是“尚方剑”,对庞德就是“紧箍咒”——这回有绝对充分的条件了,可以把这“西羌一小卒”拍得死死的!
顺便说一句,庞德那句“大王何重视关某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曹操的确对关羽的水平有着一种与实际情况不尽相符的观念,这种观念在当时就影响了很多人,甚至影响了关羽本人,以至其认为“天下英雄,闻吾之名,无不畏服”。
而事实证明庞德“挫关某三十年之声价”的话语并不完全是吹牛,一次交手之后,连关羽都承认“庞德刀法惯熟,真吾敌手”——如果不是有于禁在,庞德与关羽胜负输赢,真的难以预料。
当战场形势陡转——庞德射中关羽,很可能成就大功的时候,于禁立马鸣金收兵。面对庞德的质问,于禁胸有成竹,开始对曹操那句“智勇双全”进行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夸张、扩大、绝对化的演绎和诠释。
这句“智勇双全”用处可大了:
你庞德射中关羽,要追赶?不行,关羽中箭也是一计!别忘了,魏王说的,“关某智勇双全”啊!
你庞德“搦战十余日,无人出迎”,于是分析“眼见关公箭疮举发,不能动止;不若乘此机会,统七军一拥杀入寨中”?我于禁也知道这样“可救樊城之围”,一举成功。可是不行啊!谁知道关羽用的什么计策?别忘了,魏王说的,“关某智勇双全”啊!
你庞德“累欲动兵”?不行!干脆“移七军转过山口,离樊城北十里,依山下寨”,我于禁“自领兵截断大路,令庞德屯兵于谷后”!什么?这样你庞德“不能进兵成功”?那就对了!这也是为你好,别和关羽打仗,以免中计!别忘了,魏王说的,“关某智勇双全”啊!
曹操本人也没对关羽有过这么高的评价——这智谋简直比诸葛亮还厉害!
当然了,于禁自己也不会相信关羽智谋如此之高。他其实对关羽之智评价并不高,否则不会在“襄江水势甚急”的时候,把军马放在“城北十里山谷之内”——他心目中的关羽,连“待水发时,乘高就船,放水一淹”都想不到。成何明确提示“大军屯于川口,地势甚低”“倘江水泛涨,我军危矣”时,他的反应是“匹夫惑吾军心耶!再有多言者斩之!”——这会子他不提“智勇双全”了。
他只是在对付庞德时,把关羽抬高得漫无边际而已。
后边的事情就简单了。大水滔天,于禁“愿降”;那个说庞德不可靠的董衡、董超,这时提议投降,被庞德斩杀;庞德被生擒,“引颈受刑”。
于禁如愿以偿,庞德被拍死了;只是于禁自己也被拍死了。虽然关羽没有杀他,后来孙权还把他放了,但曹丕用了一个比较阴损的手法,把他活活臊死了——说起来也是应该的,这事魏文帝办得没毛病。
只是不知道有没有活着回去的,向曹操报告一下于禁的所作所为——不仅是最后投降,还应该包括前面一系列关于“智勇双全”的操作,以及这一系列操作与“水淹七军”之间的关联。
不知道曹操慨叹“于禁从孤三十年,何期临危反不如庞德也”(《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的时候,是否想到自己的决策失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
- 史铁生的代表作有哪些(中国著名作家史铁生的励志人生)
-
2023-07-20 19:36:40
-
- 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典型事例及性格特点概括
-
2023-07-20 19:34:34
-
- 左宗棠收复新疆时间背景(左宗棠什么时候收复新疆领土)
-
2023-07-20 19:32:28
-
- 中国十大画家排名(近现代国画价格指数排名)
-
2023-07-20 19:30:22
-
- 各种神仙的名字大全(战力最强的12位神仙名称)
-
2023-07-20 19:28:16
-
- 士燮是中国人还是越南人(士燮在越南的历史地位)
-
2023-07-20 19:26:10
-
- 数字符号0起源于哪个国家(关于数字0诞生的前世今生)
-
2023-07-20 19:24:04
-
- 荀子主张什么思想(荀子提出人定胜天的核心思想)
-
2023-07-20 19:21:58
-
- 历史上真实甄嬛的一生(历史上真的存在甄嬛这个人吗)
-
2023-07-20 19:19:52
-
- 传国王印着降,学者估计后唐时代便没有睹了_反面的全都是假货
-
2023-07-19 06:53:26
-
- 三国演义中最阴险的人是谁:司马懿隐藏自己窃取天下
-
2023-07-19 06:51:20
-
- 夷陵之战死了多少名将:数十名将领(许多将士投降)
-
2023-07-19 06:49:15
-
- 叶卡捷琳娜两世有几男子,23位爱人_和爱人所有拆除夫君统制
-
2023-07-19 06:47:09
-
- 五大赤诚面具,让你实足抬没有发端来_极具耻辱感
-
2023-07-19 06:45:03
-
- 位面之子刘秀,他统一世界靠的不仅仅只是运气爆棚
-
2023-07-19 06:42:57
-
- 唐伯虎书籍法真货图片,笔绘隐晦流利(陪衬心坎和缓)
-
2023-07-19 06:40:51
-
- 史记刻画嫪毐尺寸近30厘米,太后绝爱之_因此得宠
-
2023-07-19 06:38:45
-
- 玛雅人在哪个国家(生活在美洲的玛雅人是中国人后裔吗)
-
2023-07-19 06:36:40
-
- 张衡发明地动仪的过程介绍(发明的地动仪利用什么原理)
-
2023-07-19 06:34:34
-
- 蔡徐坤做了什么大家都黑他(B站顶流蔡徐坤是否冤了)
-
2023-07-17 06:3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