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写端午档最好的一部

2024-06-10 21:04 来源:蝶族生活网 点击:

先写端午档最好的一部

写在前面

今天写端午档第一部:

《走走停停》

一周前就看过这部的点映了,看完后非常喜欢,列入今年十佳完全够格。

很多人都说它和《爱情神话》很像,确实,无论是老乌(周野芒)的出演,还是以人物可爱取胜,而非可笑的喜剧性编排,都容易勾起相似的联想。

不过在类型和气质上,这部更倾向于家庭生活影像,比较轻盈和日常,包括故事也都没那么好概括,非要总结的话,就是一个北漂青年事业不顺,对于未来的行走方向犹豫不决,因而回到川渝老家,跟爸妈,妹妹,几个朋友,共度了一段时日,寻找答案。

这个命题本身就特别自由,所以它跟大部分电影都是反过来的,很多电影都是主角为了达到什么而做什么,这部是主角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就这么一天天地被生活安排,被突如其来的事情推着走。

也正是因此,他度过的每一天都是意外,都是经历,也都构成答案本身。

听上去蛮文艺绕口的,但得益于编剧厉害,形式和表达融合得很好,有着《爱情神话》的幽默和讨喜,又让后面这种轻盈的探讨贯彻全片,笑点和泪点都不挑受众,自己去看或带家人、朋友去看也都不会出错。

所以第一部聊它,我想也是最合适的。

一、

接着上面,我们就顺势来聊编剧具体是怎么实现的。

探索人生的方向固然是易于共鸣的母题,其实也是非常难写的,常规写法往往是以主角为核心,让其余人物作为功能性的符号,比如作为不同的人生选择,对主角存在激励或者启发,这样的确能表达主题,却也容易流于鸡汤和刻意。

而编剧的方法很巧,就是重置了人物关系。

在这部电影里,回乡青年吴迪(胡歌饰),拍纪录片的老同学冯柳柳(高圆圆饰),乃至他的爸爸妈妈,妹妹,他们之间并不是谁从谁那里获取什么、感悟什么的关系,而是互相平视的。

这一点首先体现在摄影机的介入上。

电影虽然用了元电影和元纪录片这种元概念,也存在戏中戏,但你会发现这些形式并非作用于故事,更多是作用于人物。

它让注目的主体,和被注目的客体之间不断发生转化,且这种转化同时用于人物形象。

譬如做纪录片工作的冯柳柳,为了拍出自己理想中的纪录片,选择让吴迪当主角,吴迪便是被注目的一方,能看到他为了上镜体面,刻意摆放陈年的奖杯奖状,还会先问妈妈借钱然后假装是自己体贴。

而当吴迪决定掌镜拍自己的剧本,女主角选定为自己的妈妈,妈妈便成为了被注目的主角,观众能够看到她借着剧本里的台词,去抒自己现实中无法表露的情。

其余各个人物也都因为同处于拍摄场地,同时面对两种镜头,随时被凝视,也凝视别人,也都折射出跟吴迪一样的多面性。

比如不在剧本内容中的爸爸,也会时常无意闯入吴迪的镜头,或者被柳柳作为纪录片拍摄。

你能从吴迪的镜头,看到他好面子而冷脸就走,也能看到柳柳镜头里,他克制不住对他们拍摄的好奇,在一旁一边扇风一边偷看。每个人物都只需要作为自己,存在于吴迪的身边和生活。

除了摄影机这一媒介,编剧还利用了那些细枝末节的戏码。

有很多小的情节是不产生具体作用的,但因为都属于人物的一部分,编剧也当成了正戏来写,这正是笑点信手拈来的原因。

比如我最喜欢的一段,是吴迪正在给演员说戏,说完后柳柳私下跟他说这段很好,再展示一遍好让自己拍下来,吴迪就回到演员身边,又重复了一遍然后走了,只留下莫名其妙的演员。

还有因为家里太多设备在工作,吴迪爸爸只能出去找地方充电,拿着手机独自蹲在那里,旁边有一个小孩和他面面相觑。这些笑料光描述显得很单薄,实际每一段场面的喜剧效果都是非常到位的。

这样的做法不仅让笑点日常化,更给予了每个人物足够的位置。

且因为视点平等,他们对人生的选择和理解都只关乎自己,就像妈妈说自己当初没选北舞,并不后悔,爸爸知道妈妈曾经对别人有好感,但只是选择沉默,全都不存在唯一性,甚至也不存在什么参照性,于是没有煽动,没有批判,只有自然和生动。

二、

说到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出现了,为什么我们认为是以人物可爱来取悦观众,而非可笑呢?前面明明也列举了不少吴迪的虚荣心,还有吴迪爸爸传统且顽固的一面。

这两样最大差别就在于,当人物存在且只存在可以被讽刺或挖苦的特性时,才是可笑,而《走走停停》其实在不断地给观众提供全面了解人物的视角。

他们都确实存在各种各样的小瑕疵,但这些瑕疵只是他们特性的一部分。

就拿吴迪来说好了,肯定有一个更世俗的视角认为他截至目前的人生是失败的,他整个人也缺乏亮点,比如柳柳领导所剪辑出来的那个成片,就是一个小城市市民看待失败北漂青年回家的视角,他认为吴迪就是事业无成,在家啃老的男人,于是断章取义地使用了素材,放大他生活里不如意,不讨喜的一面。

但如果你换一个视角,也就是这个电影本身的视角来看他,你又会看到他的另一种模样,他有自己的坚持,宁可面对父亲的唠叨和黑脸也拒绝去单位上班,会在路过踢足球的小男孩时用力帮他们踢回去,在这个视角里,他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笨拙和真诚的,普普通通的男人。

所以你细看片子里,每个人都是完整且有自己魅力在的。

这也带出了片子里最动人的部分,正是因为每个人的存在都足够重要,他们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哪怕最不经意的波澜,最不为人言的情感变化,也都值得书写和咀嚼。

尤其是在妈妈意外离世之后,死亡变成了每个人都难以表露,却时刻发作的疼痛,编剧给了几乎每个人这种疼痛的 " 特写 "。

吴迪曾和妈妈一块去商场购物,妈妈试用按摩椅非常享受,当时他不以为意,而当妈妈意外离世后,他路过那里,忍不住坐进去闭上眼睛,那一刻没有台词,但你能感到他内心所有积压的悲伤都开始翻涌上来。

还有那个午后,吴迪看到爸爸坐在那里,打着瞌睡,一切都非常安静,他忍不住拿起手机,拍下了爸爸打瞌睡的样子。或许对他而言,他难得跟爸爸共处,也难得见到爸爸这样的时刻,而在妈妈离开后,他意识到这样的时刻是重要的。

包括因为妈妈的戏份未完成,爸爸选择作为替身,帮助妻子完成心愿,那个分装绿豆汤,做绿豆冰棍准备的异常缓慢的转身,呼应了妈妈之前做冰棍时的回忆,更蕴含了饱满的未曾吐露的爱意。

更妙的是,这些还不只是为了勾起观众共鸣,更多的还是在表达编剧那种自始自终的轻盈理念,对任何人而言,你的生活都只会得到片面理解,只有你知道你自己在写一本怎样的书。

所以重要的不是未发生的事,而是正在发生的事,是正在变幻的内在感觉。

很多人可能都喜欢结尾吴迪和柳柳堵在路上,不得不一前一后,慢慢往前挪那一段,我自己最喜欢的倒是那个关于爸爸的彩蛋,他自述自己对小时候吴迪作文的感受,称赞吴迪的特别,然后画面一顿,我们跟吴迪一样跳到视频之外,柳柳说没卡了。

没卡了,就那么停在那里,没有结局,其实也不会怎么样。和吴迪一样,笑一笑就好。